1938年10月上旬的凌晨两点,南昌方面军事呼叫台灯火通明,一通加密电话直接插进了七十四军指挥部的频率。蒋介石的声音透过电流吱嘎作响,却仍听得清清楚楚:“你们不准撤!必须顶住!”俞济时沉默数秒,只回了一个字:“是。”
![]()
电话背后的压力并不只来自上级命令。此前七十四军在岷山苦战近月,弹药、体力和士气均在下降。俞济时早把补充申请递了上去,一直没有批复,此刻更被要求连夜向万家岭前沿转进。对一支才从血战中抽出的部队而言,这无异于硬塞下一颗烫手山芋。
万家岭之所以重要,在于第106师团此时正陷在这里的沟壑密林间。该师团是日本陆军的乙种编制,看似等级不高,却手握九州兵源,战斗意志并不差。可日军此番高估了自己机动力,低估了中国战区错综的山地以及南方连绵秋雨带来的泥泞。
冈村宁次这一手“孤军深入”本想解救被围的第27师团,结果却把第106师团置于两面受敌的险境。薛岳在赣北总指挥部盯着地图,手指狠狠戳在万家岭方向,咬字生硬,“这一次,谁也甭想跑。”他很清楚,若想合围成功,前线任何一点松动都会让日军趁隙遁走。
![]()
粤军李汉魂部首先接敌。三次突击后,前沿阵地几乎被炮火削平。李汉魂发电报请求暂撤调整,薛岳同意了,他不愿让同乡旧部在山沟里无谓流血。接着湖南第70军补上空缺,然而70军也被迫后退。枪声不断拉近,薛岳的眉头拧得更紧——能挡得住日军正面冲击的,只剩七十四军。
俞济时却刚刚向南昌总部提出“需要48小时修整”的请求。在那个年代,两天即可决定一个师团的生死。薛岳急得直拍电台桌面:“非七十四军不上!”蒋介石起初想换别的部队顶替,可听见薛岳语气里的那股决绝,最终选择亲自通线。于是便出现了文首那通命令式对话。
![]()
七十四军接电一小时后开始夜间机动。车辆油料不足,只能尽量靠人力推送辎重。官兵嘴里叼着干硬的炒米,脚下是湿透的红壤。有人半开玩笑:“哨子都吹不响了,全是雨水。”笑声立刻被夜风掠散——他们清楚,天一亮就要撞上106师团的外廓阵地。
10月6日清晨,七十四军侧翼穿插至金官桥。刺耳的军号声撕开山谷,紧接着密集的迫击炮火在日军阵地上开花。日军指挥所慌忙调集预备队,却发现与后方无线电联系断线,只能靠信号旗传令。在大雾和林木遮挡下,旗语失效,队列严重错位,防线出现数个缺口。
![]()
七十四军抓住机会猛插。第51师正面强攻,第57师采取包抄动作,硬是把日军从山脊挤到山脚。冈村宁次急令第27师团西返解围,可27师团自己尚未脱困,援军成了空谈。此消彼长,万家岭逐渐演变成对日军双师团的合围歼击。
至10月10日夜,日军第106师团彻底崩散,残兵分批突围,许多人被迫丢弃步枪、炮栓甚至军旗。根据中国军队战场统计,106师团损失约一万七千七百人,俘获与击毁重炮、山炮百余门,缴获轻重机枪两百三十挺。与此同时,第27师团也被打得元气大伤,再无力东顾。
![]()
金官桥、万家岭的胜利,并未改变武汉会战的总体走向,但却狠狠压住了日军南下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外界至此首次看到日本陆军“不能善战亦可被歼”的例子。上海、南京沦陷以来累积的悲观情绪,因这一役被撕开了一道裂口。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七十四军以不足万人之力硬撼乙种师团的事迹在各地流传。将校会餐时偶有提及那通夜半电话,熟悉内幕者都知道,若无薛岳的坚持、蒋介石的拍板,俞济时或许熬不过内外压力而失去这次战机。军事史里常说“战略成败往往于瞬间”,万家岭即是一例。
遗憾的是,七十四军的伤亡也达到三成,临时补充的新兵很难迅速填补空缺。随后武汉保卫战中,这支部队仍得不到充分休整,战斗力被迫透支。换句话说,“不准撤”的代价极其沉重。但从整体战略角度,几千人的牺牲换来两万敌军的覆灭和中部战线的喘息窗口,军事指挥层显然认为值得。
![]()
战争从不讲温情。电话那端的“必须顶住”四字,如同一块冷冷的钢板压在每名指挥员心头。七十四军顶住了,万家岭也留下了他们的姓名与弹痕。这就是1938年秋天南方战线上最不容忽视的注脚。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