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朱德同志的家乡——四川省仪陇县县委,在广泛征求了群众意见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将仪陇县改名为“朱德县”,以表达家乡人民对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崇敬与爱戴。
![]()
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朱德同志也知道了。他顿时感到十分焦虑,觉得县委不应该这样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便通过多种渠道向家乡反馈自己的意见,要求他们不能这样做。
陇县县委认为,这是朱德同志的谦虚之举,他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为了建立新中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牺牲,以他的名字命名县名,也是十分恰当的。
不久后,仪陇县的代表们带着群众的请愿书来到北京看望朱德。代表们向朱德汇报,这个决定是以“朱德县建县委员会”的名义进行的,并且征得了全县四十万群众的同意,请愿书就是证明。
![]()
面对乡亲们的热情和盛意,朱德心中感激,但原则问题上却毫不退让。他加重了语气对代表们说:“这件事你们办错了。”
他委托代表们回去后代他向老乡们做工作,耐心地解释他的想法。他诚恳地说道:“国家现在最要紧的是发展生产、改变落后面貌,坚决不能图虚名。”
同时强调说,自己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被打死的普通士兵,真正的荣誉和功劳应当归属于那些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他接着向家乡的同志们解释说,中央早有明确规定,不能以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地名,这个先例他绝不能破。
![]()
在朱德同志坚持下,仪陇县最终没有更名,这件事也成为了朱德不居功、不搞个人特殊化的一个生动例证。
时间到了1960年3月,朱德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家乡仪陇县。一天,他走在乡间,一位正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的老人听见脚步声,睁大眼睛仔细一看,突然惊叫起来:“是你呀!咋个就这么着回来了!”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朱德的堂弟。
![]()
堂弟看着眼前的朱德,身穿普通衣裳,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随行人员,朴素得如同一位归乡的普通老者,不禁感慨万千。他对朱德说,你为老百姓办了这么多好事,身经百战,是咱全中国的总司令,天下闻名,怎么就这样一身打扮回老家来了?朱德听后爽朗地笑了笑,拍了拍衣服说:“穿起来不冷就行了。”
堂弟又接着说,像你这样的身份,总得是车马随行、有警卫人员护送着来才对啊。朱德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回答道:“总司令是个啥子嘛!没有大家,没有群众,还有啥子司令!总司令也不那么稀罕。”
他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离开了群众,所谓的“总司令”也就毫无意义了。兄弟俩这番推心置腹的对话,最终在爽朗的笑声中结束。
![]()
这两件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往事,清晰地勾勒出朱德元帅的为人与作风。他功高不自居,位显不自傲,始终把自己看作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保持着朴素的本色和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他用实际行动,为自己所说的“普通士兵”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