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呼吸内科门诊中,我们时常遇到控制不佳、反复发作的“老哮喘”患者。70岁的汪女士便是其中的典型。她从16岁起反复喘息,半个世纪间辗转多家医院,被诊断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近年病情加重,出现乏力与呼吸困难,CT提示双肺多发斑片影,但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复诊时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30%(正常为0.5%至5%),并逐年升高,这一异常引起了警觉。结合影像学表现与病史,进一步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发现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确诊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一种发病率仅百万分之三至六的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经过规范的糖皮质激素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后,汪女士的血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至1.8%,肺功能明显改善,气喘和咳嗽持续缓解。
EGPA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及小血管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该病常伪装成哮喘,早期表现以哮喘或过敏性鼻炎为主,约占90%的患者,极易被误诊。随着病程进展,疾病可波及呼吸、神经、心脏、皮肤等多个系统,引起肺部浸润影、多发性神经炎(手脚麻木、无力)、皮肤紫癜、心包炎、心肌炎等,严重者可导致心衰或肾衰。
EGPA的诊断需要临床、检验、影像与病理的“四重证据链”。首先要关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异常升高(>10%),其次是肺部影像的游走性斑片影,与普通哮喘的气道高反应不同。病理检查中若发现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则为确诊关键。很多患者因症状与普通哮喘相似而被延误3至5年,直到出现心脏或神经系统损害才被确诊。
治疗方面,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是改变结局的关键。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治疗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而联合生物靶向药物(如抗IL-5单抗)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研究表明,早期规范治疗者五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而延误诊治者死亡率显著升高。
在基层医疗体系中,EGPA等罕见病的早期识别尤为重要。我们建议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指标预警意识。基层医生需重视异常检验指标,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升高、不明原因贫血等,应建立追踪机制,避免被“常见病思维”误导。
第二,完善多学科协作。通过区域医疗中心联动,让基层医院可快速获得上级医院的检验、影像、病理支持,缩短诊断链条。
第三,加强科普与培训。将罕见病知识纳入基层医生继续教育,提高专业认知;同时向公众普及罕见病常识,鼓励患者主动记录症状变化,帮助医生获取完整病史。
EGPA虽然罕见,但并非无法识别。面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哮喘,医生应当保持怀疑意识;而患者若出现哮喘伴皮疹、麻木、乏力等全身症状,应尽早就医。只有提高全社会的警觉与认知,才能让更多像汪女士一样的患者重获健康。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原标题:《罕见病EGPA:从“老哮喘”到重获新生的医学启示》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潘嘉毅
约稿编辑:潘嘉毅
来源:作者:王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