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第87例了,还是年轻人。”医院感染科的医生轻轻叹了口气,把病例夹递给护士长。
在这个并不繁忙的春日午后,市中心医院感染门诊走廊里,却一如既往坐满了等待检查的人。
这天,一共87例新报告艾滋患者,其中既有年仅18岁的大学生,也有刚过五十的企业主,甚至还包括夫妻双双同时确诊。
![]()
人们常说,艾滋病离我们很远,可现实却一次又一次敲响警钟。小林就是其中之一。平日里他自认为十分“安全”,但因为一次看似普通的聚会,最终与艾滋“结缘”。
在查出感染的那一刻,那个倒在椅子上的身影,成了许多家庭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什么明明很注意,还会感染艾滋?医院这87个案例究竟说明了什么?普通人真的一点“中招”的可能都没有吗?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感染细节,甚至有些你身边的人正在犯。尤其是第三个致病途径,很多人往往“无知无觉”中就躺了枪。
艾滋病,全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2年统计,全球每年新增艾滋病病例超过140万,我国新报告病例逐年上升,2023年新发报告约13.5万例。
![]()
很多人误以为艾滋病主要存在于特殊人群,其实普通人群的感染比例正在逐年升高。据医院当天汇总的87例病例,约74%为20-45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近50%表示对传播途径认识不足。
性传播。依然是主流。当天病例中,有67人因不安全性行为感染,其中不少自称“只是一时大意”,“觉得对方很可靠”。
权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发艾滋病例中,异性、同性的不安全性行为比例超过85%。更让人警惕的是,约35%的患者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血液传播。依然不可忽视。相关数据表明,10例因共用针具或采血、纹身穿耳等不规范操作感染。虽然正规医疗环境已经严格规范,但在一些小型美容、纹身场所,消毒不彻底,艾滋病毒可存活于针头24小时以上。
![]()
母婴传播和“特殊接触”。当天有1对母子因家庭不知情感染,令人痛心。实际临床中,缺乏孕期筛查和产科规范干预,依然是少数儿童感染的主要原因。
最后,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日常生活中共享剃须刀、牙刷等带血用品,也有极低概率造成感染。虽然比例极低,但多个案例中发现,家属共用血液接触物品后被动感染。
看到这儿,也许有人疑惑:只要不乱来,艾滋真的不会找上我们吗?实际并非如此。相关研究发现,仅凭主观判断风险远远不够,89%的感染者最初忽略了常规检测。以下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对预防艾滋的重要影响:
![]()
定期检测:最新《国家卫生健康委艾滋病防治指南》指出,每年定期检测可将病毒早期发现率提升37%,大大降低家庭二次传播风险。
安全性行为,对于长期伴侣之外性关系,更要“宁可多一道防线”。使用合格安全套能降低约98%的性传播风险。
远离一切共用针具和非法采血场所。一次共用针头感染概率高达0.3-1.2%。
知晓伴侣健康状态。案例显示,互相透明体检或咨询,感染率可下降近60%。
孕期母婴筛查要常规化。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使母婴传播率小于1%。
针对艾滋的高发特征,专家建议从多个细节入手做到防患未然:
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无论男女、年龄、职业,艾滋都不会“自动绕开”任何人。任何一次未采取措施的接触都可能隐藏风险。
![]()
安全用具是底线。出门旅行、出差,个人剃须刀等用品绝不与人共用,细节决定健康。
参与献血、纹身或医疗操作前,主动要求一次性无菌操作。正规机构和纸质证明必须查验。
家庭成员如有感染史,要合理分区生活用品,并做好居家防护。
定期健康体检。遇到“疑似暴露”需第一时间咨询医生。72小时内启动暴露后阻断(PEP)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