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儿。
昨天手底下一个去年入职的大学生提了离职,跟他聊了下。他觉得每天规规矩矩上班,一个月才3000多块钱工资攒不到钱(五线小城市),所以想换个工资高点的工作。
小伙子很踏实,工作上任劳任怨,可能力实在一般,工作快一年了也没啥长进。因此我没打算给他涨工资。当然了,也是因为人事轻松找到替代者。
我就算比较直白地跟他说了:我建议你想一个问题,你觉得以你目前的能力,辞职后凭什么要求别的公司给你更高工资?他似乎被问住了,将近一分钟都没说话。然后我就让他回去好好考虑几天再说。
他想要高工资没错,但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他目前就值这个价。我当然可以给他涨点工资,但我必须为公司考虑,因为我的工资是公司给的。所以真不是我冷漠,没人情味。
这是没办法的事,如今每年1000多万本科生毕业,学历这东西贬值得厉害,各个行业竞争几乎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普普通通没啥特色的大学生,根本要不上价。
![]()
恰巧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个妇女如何成为月薪3万金牌月嫂的真实故事,跟这个员工算是对比很鲜明,所以今天就聊聊挣钱的事。
这个月嫂姓景,今年马上50岁,咱就叫她景大姐吧。她在月嫂行业工作多年,服务过不少名人家庭,最著名雇主是莫言先生。
大家应该能想到她在行业内的‘档次’。你肯定会觉得景大姐学历高,或者学的就是育儿专业。
非也。跟大家想象的完全不同,景大姐没有什么文化,早些年就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长相也非常普通。那她是凭啥获得高薪的呢?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吧。
她能凭借孩子的哭声,准确判断出孩子的需求是饿了、渴了,还是拉了、身体不舒服。
她英语一般,曾经一位雇主为给孩子营造英文环境,请了外教,家里也都用英文交流。雇主并没有要求她也用英文。可她却不想破坏‘环境’,坚持用不熟练的英文交流,并且还自费买了一对一英语课程,苦练口语,达到了日常无障碍跟孩子交流的水平。
她还会给每个服务过的家庭,留下一本手写的成长日记:里面细心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滴,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爸妈、第一次独自完成游戏任务等等,并且配有那一瞬间的照片。
![]()
如今的景女士,在高端月嫂圈是被疯抢的,有人开始10万月薪‘强挖’,但她却坚持要做完这一家才‘入职’。
你看,这对比就出来了。有文化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嫌弃工资低;没文化的农村妇女,被人拿着高薪‘疯抢’。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正常’的差距?能力?学历?还是思维?
其实都不是,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对自私的理解。
首先,你想要高工资,可你估计没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你会想要高工资?
答案很明显,工作的目的就是挣钱,有了钱才能买想要的好东西。这些都是‘你’内心的真实需求,你非常在意、关心、重视。
这是自然。人嘛,总是会优先考虑自己,并且最看重自己的需求,每个人都是如此。
每个人都这么想,所以,大家对别人的需求并不关心,别人对你的需求也不会有太多兴趣。每个人都和你一样,大家最关心的都是自己。
意识到了这一点,咱们再回到工作环境中。你想要一份工资高一些的工作,这是你关心的东西;可企业老板对此一点都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能挣多少钱。
![]()
谁都没错,这是人性使然,你得接受和理解,并且加以利用。就像你钓鱼时,鱼钩上会挂鱼饵,而不是钞票或金条,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鱼的需求。
满足了别人,自己才有可能有所收获。
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唯一能够打动并影响别人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对方需要的是什么,然后为他实现,或者帮他实现。只有别人满意了,人家才会愿意在金钱上满足你的需求。
因为自私的存在,你要把想要高工资的想法,转变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公司、老板的需求,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挣更多钱的机会。
当然了,这跟能力有关,但又不完全取决于能力。
美国作家爱默生讲过一个生活的趣事。一次他和儿子想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棚,两人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可小牛犊子却纹丝不动。俩人就这么跟小牛杠了半天。
这情景被家里爱尔兰女佣看到了,她虽然不像爱默生那样能写出经典的书籍,也不像他儿子那样上过学,但她却毫不费力地让小牛进了牛棚——她想到了小牛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就伸出拇指放在小牛嘴里,小牛吸吮着手指,顺从的就跟着女佣进了牛棚。
女佣的做法,其实没什么高深的道理,小牛其实和咱们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特性:从出生开始,你所有举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你自己,都是因为你自己有所需要。当一个人能满足你需要时,你自然就会产生顺从的意愿。
所以,在工作中你想要更高的工资,需要做的不只是提高能力,你还得发现领导或公司的需求,然后去满足它,才能让他们产生给你涨工资的意愿。
![]()
在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叫作兴趣。
咱们都知道,大学生文化程度高,也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想提高能力的动力却非常不足。钱当然算一个,可是除了钱之外,似乎就没别的了。
现实如何咱们也看到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多年,能力几乎就是原地踏步,可见钱并不是一个足以驱动人‘前进’的动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年纪越大越觉得这话没毛病。你喜欢打篮球,会苦练技巧;喜欢唱歌,会练气练嗓;喜欢看电影,大片绝对不会错过。
这些事既不挣钱,还得花钱,但你却乐此不疲。可工作呢,能让你挣钱,但你却总觉得枯燥乏味。
如果你能把兴趣当作工作,或者说用你喜欢的事情来挣钱,那肯定最完美的结果。当然,道理大家都懂,只是想做到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前这个残酷的生存环境下。
可是,也正是因为环境不好,才更应该做出改变。就像乱世出枭雄一样,一切平稳运行的时候,保持不变自然是最佳方案。可是当环境骤变、危机出现的时候,还保持不变大概率会死得很惨。唯有做出改变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才能提高生存几率。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基本上不至于因为环境而死人了,但人活着钱没了,那感觉一定是生不如死。
所以,当下其实是做出改变的最好时段。
你肯定有自己的兴趣,或者擅长的东西,不妨往这方面钻研一下。因为有兴趣,这个钻研的过程你一定是享受的,并且很容易沉浸和深入其中,坚持一段时间,你很容易成为某个‘小众’领域的‘大拿’。
![]()
网上有个做仿真模型的博主,他小时候就比较喜欢动手做些小玩意,工作之余没事就窝在房间做些房子、柜子、风景的小模型玩。一天他突然想起儿时跟爷爷在农村小院玩的场景,很是怀念,于是就按照记忆做了个爷爷小院的模型。
他把小院模型分享到短视频上以后,有位网友也想念去世的爷爷,发来了一张小院的照片,想请博主帮他也做一个模型出来,价钱任由博主开。
现在,他靠着这个手艺,轻轻松松养活自己,更关键的是,他乐在其中、手艺精进,独领风骚。
你的兴趣,你的热爱,大概率也能开发出某种需求,你可以往某个方面深挖一下,越精细越好。因为你的热爱,并不只有你热爱,也许能触动别人,也许能帮助别人,也许能激励别人,这些何尝不是价值呢。
咱们14亿人口,再小众的爱好,都能找到知音,短视频自媒体这东西,要懂得利用,它们真的是很好的工具。
只要你能满足别人的需求,就会有人愿意为之付费。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