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所有劳动争议里,这个问题出现频率高得离谱: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经济补偿金到底按「应发工资」算,还是「实发工资」算?
很多HR、很多劳动者,甚至部分仲裁员、基层法官,都在这五个字上栽过跟头。
今天,我们来一次彻底拆解。
从法律条文、实务逻辑到各地判例,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讲透。
一、法律规定:源头在这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是所有经济补偿金计算的起点。
它写得很清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三倍封顶,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看到没?
关键在最后一句:「月工资」指的是过去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但这句话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到底是「应发」还是「实发」?
你我看到的工资条,往往只有一行数字:实发金额。
可法律说的工资,另有定义。
二、实施条例:直接定调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给出了标准答案:「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四个字「应得工资」,决定了一切。
这是法律语言中极为精准的概念,它不是「实发工资」,更不是「税后工资」,而是劳动者因提供劳动理应取得的全部货币性报酬。
也就是说:
哪怕你被单位代扣了个税、社保、公积金,那也是你自己的支出义务,钱原本属于你,单位只是「代缴」。所以,这部分不能从工资中扣出去计算补偿。
换句话说: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应当是税前工资。
三、理解「应发」「实发」「应得」这三兄弟
搞清楚这三个概念,是HR的必修课。
概念
含义
计算逻辑
应发工资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报酬,包括奖金、津贴、补贴、绩效等
从单位角度看,是「应支付的金额」
实发工资
扣除社保、公积金、个税等后的实际到手收入
从劳动者角度看,是「拿到手的钱」
应得工资
法律概念,与应发工资等同,强调劳动者依法应取得的全部劳动报酬
是法律意义上的工资总额
一句话总结:
应得=应发≠实发。
实发只是税后结果,应发/应得才是计算补偿、赔偿、社平对比等的法律依据。所以,经济补偿金的基数,永远取应得工资(税前工资)。
四、为什么不是「实发工资」?
这个问题的核心逻辑是:代扣≠不属于劳动者。
个人所得税、社保、公积金,是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并非单位赠与或减免。
换句话说,单位先把钱发给你,再替你上交部分给国家或社保机构。
这部分支出仍然来自你的劳动所得,所以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不能扣掉。
如果以实发工资为基数,相当于把劳动者个人缴纳义务的那部分钱「抹掉」,这显然不公平,也违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立法精神。
五、实务中常见的六类误区
1、工资结构没约定清楚:有的企业薪酬方案写得模糊,只写「月工资××元」,未细分奖金津贴。
到了纠纷阶段,只能用实发工资当基准。
2、劳动者主张不明确「一些劳动者只提交银行流水或实发工资条,仲裁时主动少算。
3、法官或仲裁员图省事:有些基层审理机构为了快结案,直接以实发数计算。
4、HR误解应发与实发:认为实发才是「公司真掏出去的钱」,这是典型认知误区。
5、部分企业有「避税薪资」操作:用低工资+高补贴方式发放,试图压低补偿金计算基数。一旦被查实,法官会根据实际劳动报酬总额重算。
6、地方口径不一致:虽然各地高院口径趋同,但部分基层文件、地方法规仍有模糊表述。
所以必须查清当地司法实践。
六、各地判例:方向高度一致
以下是部分高院的明确态度
(1)山东高院(2022)鲁民申7829号:法院认为原判以实发工资为基数不当,应以应得工资(含奖金、津贴等)重算。
(2)湖南高院(2016)湘民再109号:明确指出:「计算经济补偿金时,应以税前未扣社保费用的应发工资为基数。」
(3)黑龙江高院(2021)黑民再465号「强调「应得工资包括奖金、车补等全部货币性收入」,实发工资计算方式错误。
(4)辽宁高院(2022)辽03民终4589号:判决中直接写明:「以实发工资为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没有法律依据。」
(5)广东高院(2021)粤15民终306号:指出「经济补偿金应以劳动者应发工资为基数,一审以实发工资计算于法相悖。」
(6)四川高院(2017)川07民终186号:再次确认计算基数应为「正常工作状态下十二个月的应得工资」,即未扣税、未扣社保的金额。
这些判例的共同点:
凡是以实发工资计算的,一律被纠正。
趋势非常明确。
七、HR要避的三个坑
1、工资结构模糊 = 自找风险
请务必在劳动合同或薪酬制度中清晰列明工资构成。
否则纠纷时,仲裁机关会倾向采信劳动者提供的证据。
2、解除协议要注明「计算基数」
写明「以劳动者解除前十二个月平均应发工资为计算基数」。
否则日后反悔、补诉,一地鸡毛。
3、数据留存要完整
HR记得保留工资表、考勤、奖金发放记录、个税申报记录。
这是仲裁、诉讼时的硬证据。
最后,小汇想说:
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平均应得工资(即税前应发工资)。
它包含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所有货币性收入,不得扣除社保、公积金、个税等费用。
用实发工资计算?错。
扣掉社保?错。
按银行流水?错。
这是法律明确、判例一致、逻辑自洽的三重共识。
希望对你有启发和帮助。
配套HR全系统课程与工具
超级会员免费学习
免费答疑+实体手册+伴随督学+配套工具
抓紧加入超级会员,立刻学习!
![]()
加荔枝老师 个人微信
获得课程信息
回复:VI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