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发布《关于开展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
![]()
《通知》规定,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成果须满足一定要求,申请人须通过2026届第一轮毕设资格审核,并作为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参与人)。
事实上,关于“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讨论已持续多年。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的一道“坎”。忙碌的毕业季,考公、考研、实习、秋招春招和毕业论文混杂在一起,让诸多面临毕业的学生难以招架。对于改革毕业生考核方式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包括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允许学生将学科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等代替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国内高校在本科毕业考核评价方面也逐渐展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高校毕业考核形式虽然趋向于多元,但具体应该采取哪种方式,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
部分专家认为,毕业论文作为高校学生独立完成的结业任务,其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高度自我管理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寻找材料、组织思维与语言、构建论文框架,这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以毕业论文为主的考核方式依然很有必要;如果本科生毕业论文取消,将会导致本科培养质量的下滑,本硕衔接会出现学术能力断层。
也有专家学者持不同看法,要想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能仅依赖于毕业论文这一单一指标。在当前就业市场上,企业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因此,通过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能更为直接和有效。更重要的是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
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施行,学士学位的授予条件十分明晰。接受本科教育,通过规定的课程考核或者修满相应学分,通过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等毕业环节审查,表明学位申请人达到下列水平的,授予学士学位:(一)在本学科或者专业领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者承担专业实践工作的初步能力。
《学位法》对学士的学位获取,作出了明文规定;同时也赋权给高校、科研单位等学位授予单位,结合自身学术评价标准,制定学位授予具体标准。
可见,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唯一答案”。毕业设计、创新成果等,是本科毕业这道题的“其他答案”。人们期待这类措施可以推动学术评价模式多元化。但是,毕业论文可以取消,高校也需要拿出有说服力、经得起检验的替代性方案。很多新型的学术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会不会变成给学生放水、走后门的捷径,恐怕也需要更慎重的考虑。
如何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仍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育评价改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不能全盘否定传统学术训练,应该在坚持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实现评价手段的多元化。简单来说,就是让学术型人才在理论研究中深耕,让应用型人才在真实项目中锻炼,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最契合自身发展的评价方式。
日益多样化的毕业考核方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加强本科生出口关的质量管理,将是更大的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综合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各高校官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澎湃新闻等
新媒体编辑:常畅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