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依旧让人摸不清头脑,明明其防长赫格塞斯乃至特朗普本人都曾多次明确表态“美国不寻求与中国直接冲突”。然而国务卿鲁比奥却仍硬着头皮在台海问题上指手画脚,甚至大言不惭地说出“美国从未考虑放弃台湾这一选项”。
可政治话术在实打实的数据和事实面前终究不攻自破,不久前美国知名专家——菲利普斯·奥布莱恩在《大西洋月刊》登出的一篇文章引起热议。
![]()
在菲利普斯看来,倘若中美之间真的发生直接冲突,伊始阶段美国很大可能会占据上风,然而在当今时代尤其是像中美这种体量的大国,两三招固然分不出胜负,可一旦陷入长期冲突美国终究摆脱不了失败的结局,这究竟为何?
中美之间隔着一片太平洋,总是发生正面冲突往往就是海战,而海战战斗力与否的关键参数是什么?当然是造船业产能,可这一话题却是美国军方避之不及的话题,因为老美不管是产能还是技术水平都不再占据曾经的绝对优势了。
![]()
就说弗吉尼亚州的新港纽斯造船厂,核心设备龙门吊用了40多年,虽然还在转但故障率比十年前高了四分之一。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去年的报告,现在美国海军主要的伯克级驱逐舰和弗吉尼亚级潜艇,几乎占了国内大船厂80%以上的产能,可还偏偏老是延期交付。
这一现象在美国军工产业中并非个例,而是整体的缩影,像船舶焊接、精密铸造这些老工种,年轻人占比已经岌岌可危,技术人才早就青黄不接。可反观我国,江南造船厂早就用上激光焊接机器人,船舶建造的自动化率能达到60%以上,而美国巴斯钢铁厂还在用1992年的数控机床,过去十年设备更新率连10%都不到。
![]()
俄乌冲突期间为啥老美一直施压欧洲援助武器装备,因为自家的军工产业也有难言之隐,甚至已经跟不上实战需求。就说单兵用的标枪反坦克导弹,生产商洛克希德・马丁说要到2026年底才能把年产量提高到3960枚。但俄乌冲突里,乌克兰一天就要用掉500枚左右,要是真遇上高强度冲突,这点产能根本不够用。
所以前些日子美国防长赫格塞思才大谈所谓的“英勇意志”,然而在菲利普斯看来,终究治标不治本,因为光有意志补不了工业的坑。二战时德国士兵战斗力够强吧,但盟军把鲁尔工业区炸了之后,军工产能大打折扣,前线士兵就算斗志再强没弹药没燃料也打不了仗。
![]()
现在美军的情况更复杂,要是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被首轮打击,依赖固定机场的F-35战机就没法起飞了,这时候士兵再热血,没有装备和后勤支持,也挡不住空中威胁。菲利普斯可谓忧心忡忡,与其钻研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倒不如想想如何应对中国的无人机。
短期打仗可能靠突然袭击赢一阵,但长期打下去,拼的还是工业能不能持续供货,但最关键的是,美国军工的“空心化”偏偏不是一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