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南通海门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群里,每天都有医护人员自发为一名特别的患者“打卡”,记录着他从脱离呼吸机,到尝试站起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这名被全科牵挂的患者沈先生,在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后,最惦记的是家中的八旬老母亲,用颤抖的字迹写下了对母亲的牵挂:“还要住多久院?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这一幕,让医护人员无不动容。如今,他已经顺利出院,并手写感谢信给医护人员表达谢意。
九月某日,在海门务工的沈先生不幸被重物砸伤,生命垂危,被送往海门人民医院救治。
面对多发肋骨骨折、创伤性休克、脾破裂、血气胸、左手指骨折断离等危急状况,海门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迅速响应。
主治医师黄春丽第一时间施行气管插管,建立呼吸支持;护士长黄苏丹带领护理团队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全力纠正休克状态,并紧急备血;主任施剑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组织普外科、胸外科、血管介入科、手足外科等专家紧急会诊,共同制定周密的手术治疗方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先生先后接受了脾动脉栓塞术、经皮气管切开术、左侧多发性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左中环指清创残端修整缝合术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每一次手术都是与死神的搏斗,而术后的康复更是新的挑战。
营养科也加入救治队伍,为他提供专业的膳食指导;针对他出现的胃瘫情况,ICU护理团队精准置入鼻肠管,确保肠内营养液被肠道有效吸收。充足有效的营养供给,为沈先生康复打下坚实基础。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沈先生的神志与体力逐渐恢复。一次查房时,他挣扎着想要起身,双手不停地比划。责任护士於桑妍立刻领会,拿来纸笔。
![]()
他颤巍巍地写下:“还要住多久院?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每一个颤抖的笔画都用尽全力,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放心,我们重症医学科团队一定会尽全力帮助,让你早日回家!”护士长黄苏丹握着他的手郑重承诺。这句承诺,成了沈先生康复路上最温暖的力量。
在重症医学科团队的持续鼓励和专业协助下,沈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康复训练。
![]()
从成功脱离呼吸机,到每日坚持自主呼吸锻炼;从克服恐惧与疼痛,努力咳嗽、深呼吸以恢复肺功能;再到从床上肢体功能锻炼开始,逐步实现半卧位、坐起、床边坐立,直至最终稳稳站立、缓慢行走……他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每一天都见证着进步。
![]()
![]()
沈先生的一点点进步,都让医生和护士欣喜不已。医护人员被他的努力和坚强打动,自发在科室群里为他“打卡”,记录这段艰难却充满希望的历程——这不仅是一位患者的抗争,更是一场医患同心、双向奔赴的生命奇迹。
![]()
出院前,他亲手写下感谢信:“感谢黄春丽医生和全体医护人员,在我住院期间对我真诚的关怀和照顾,让我在千里之外陌生的城市感受到了温暖,消除了我们的不安和紧张。感谢你们无私的奉献和付出。何其有幸,幸遇良医,德艺双馨,妙手仁心……”
如今,沈先生已经顺利出院。他重新点燃的生命之火,他开心的笑颜和温暖的笔迹,成为这个病房里最珍贵的见证——医者用仁心仁术守护的,不仅是一个生命的康复,更是一个家庭的完整。
通讯员 董春花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严君臣
(通讯员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