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刘姗姗
在人体这个精妙复杂的系统中,淋巴系统宛如一位默默守护的卫士,承担着维持身体液体平衡、抵御疾病入侵等重要职责。然而,当这一系统的正常运作遭遇阻碍时,一种鲜为人知却危害严重的疾病——淋巴水肿,便可能悄然来袭。
长期以来,由于公众对淋巴水肿认知不足,加上就医渠道的模糊,大量患者陷入“不知病因、不懂就医、误治加重”的困境,在各科室间辗转奔波却迟迟无法获得规范治疗。正是洞察到这一突出的医疗空白与患者迫切需求,武汉市中心医院自2018年起开始探索淋巴水肿诊疗服务,如今已成为淋巴水肿患者的“康复港湾”。该门诊的设立,通过精准评估、规范治疗与系统科普,为无数被淋巴水肿困扰的患者点亮了康复希望,让这一“隐形伤痛”不再成为无人问津的健康盲区。
婆婆术后遭“大象臂”折磨,综合治疗助其重生变“抗癌导师”
“刚开始胳膊肿得像发面馒头,连碗都端不起,夜里疼得直哭;现在不仅能自己做饭,还能开导病友!”10月20日,武汉市中心医院淋巴水肿护理门诊治疗室里,80岁的张婆婆(化姓)活动着曾经肿胀的左臂,笑容舒展。谁能想到,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数月前还在乳腺癌术后重度淋巴水肿的折磨中濒临绝望。
半年前,家住黄陂的张婆婆在当地医院完成乳腺癌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本以为闯过癌症关,术后左臂肿胀却成新噩梦。起初轻微浮肿可缓解,不久后肿胀加剧,家属误用“热敷活血化瘀”的办法,导致病情雪上加霜——左臂肿得比右臂粗,皮肤紧绷发亮,肘关节无法弯曲,穿衣、梳头都成奢望。
“疼得吃不下睡不好,看着变形的胳膊就掉眼泪。”张婆婆回忆时声音哽咽,肿胀始终不见好转,她日渐消沉,甚至跟家人说“不想治了”。家属四处打听后,带着她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淋巴水肿护理门诊就医。
“左臂周径最大处比右臂粗8厘米,典型重度淋巴水肿。”接诊的李樱护士长解释,热敷导致血管扩张,加重淋巴液渗出,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医护团队为其制定综合消肿治疗方案,打响“消肿战”。
治疗中,治疗师用专业手法沿特定淋巴走向轻抚引流;术后用多层短拉伸绷带从手指到上臂梯度加压包扎,构建淋巴回流压力梯度;还设计伸指、旋腕等个体化功能锻炼,配合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看到希望的张婆婆主动配合,把锻炼动作画下来在家反复练习。
两个疗程后,奇迹出现:张婆婆左臂肿胀消退,皮肤变软,肘关节能灵活活动,周径缩小6.5厘米,重拾买菜、做饭等生活技能。
走出阴霾的张婆婆更主动当起“抗癌导师”。门诊里,她总用自身经历鼓励病友:“我这么大年纪都能好,你们肯定也行,要听医生的话坚持治!”遇到焦虑哭泣的患者,她还会分享康复经验和防护知识,不少患者在她开导下重拾信心。这位曾被病痛击垮的老人,用坚强与善良温暖着更多病友。
玉镯“拦路”不拆情,医护巧治淋巴水肿守护温情
“这镯子跟着我十几年,是干女儿的一片心,你们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帮我保住了这份念想!”近日,武汉市中心医院淋巴水肿护理门诊内,69岁的田婆婆(化姓)紧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眼眶泛红地展示着刚取下的玉镯。这枚承载着母女情谊的信物,曾是她淋巴水肿治疗路上的“拦路虎”,如今却成了医患携手创造“健康与情感双赢”的温暖见证。
2024年,田婆婆因左侧乳腺癌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完成规范放化疗。作为一名有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病史的患者,她的左上肢早已因中风导致肌力下降、活动受限,康复之路本就比常人更坎坷。2025年8月,田婆婆发现左侧手臂明显肿胀,起初误以为是术后正常反应,直到半个月后肿胀加剧,连抬臂都变得困难,才匆忙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淋巴水肿护理门诊就医。
团队评估后发现,田婆婆的前臂、大臂已出现纤维化迹象,实际病程远超过她自诉的半个月,亟需专业消肿治疗。可治疗方案刚启动,就遭遇了“硬骨头”——她左臂佩戴的玉镯。这是十几年前干女儿精心挑选的礼物,对田婆婆而言是无可替代的情感信物。如今手臂肿胀,镯子早已死死卡在手腕上,家属和医护人员尝试多种方法都无法取下。
“手法治疗、气压治疗都需要皮肤无阻碍,后续佩戴压力袖套也容不得半点遮挡。”医护人员耐心宣教,可田婆婆态度坚决:“镯子碎了没关系,这份心意不能断。”一边是刻不容缓的治疗,拖延可能导致肿胀加重、肢体功能永久受损;一边是患者对情感信物的执着守护,强行破坏镯子难免引发抵触情绪,影响治疗配合度。
团队为田婆婆量身定制“边治疗边观察”的个性化方案。治疗时,医护人员先为田婆婆贴上肌内效贴、辅助淋巴引流,再用手法按摩促进循环;打绷带时,反复测量计算尺寸,确保绷带在镯子上下两端完美衔接,既不影响疗效,又避免挤压镯子。
两个多疗程的精心治疗后,田婆婆的手背肿胀逐渐消退。在一次手法治疗结束的间隙,护理团队敏锐捕捉到肿胀缓解的最佳时机,指导家属轻柔配合。随着手臂轻微转动,卡了许久的玉镯应声滑落,完好无损。看到信物“完璧归赵”,田阿姨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医护人员的手反复道谢。
“医疗不仅是治愈病痛,更要关注患者的内心需求。”李樱护士长表示,规范治疗是基础,而多一分耐心、多一份灵活,才能让医疗更有温度。这场跨越病痛的守护,不仅治愈了田阿姨的肢体肿胀,更用专业与温情,守护了一份珍贵的人间情谊。
一对一精准诊疗,让肿瘤术后水肿不再难愈
“乳腺癌术后10年,一次刷鞋用力甩手就肿到畸形”“右手比左手重20斤,连炒菜都得小心翼翼”…… 这些真实的患者心声,道出了淋巴水肿对生活的严重影响。武汉市中心医院淋巴水肿护理门诊自2018年探索服务以来,从最初仅能偶尔接诊,逐步发展到2023年实现全时段铺开,成为众多被淋巴水肿困扰的肿瘤患者口中的“康复港湾”。但在这份成绩背后,仍有大量患者因对淋巴水肿认知不足,陷入诊疗困境。
李樱护士长表示,临床中约八成初诊患者已处于二期水肿阶段,此时皮肤已出现变硬、纤维化的症状,治疗难度大幅增加,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认知误区。不少患者将术后出现的轻微肿胀视为“正常反应”,认为“忍忍就能过去”,却不知道淋巴水肿早期仅表现为肢体沉重、麻木。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及时干预,病情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还有部分患者误将水肿当作肥胖或静脉血栓,辗转求医后,才得知有专门的淋巴水肿护理门诊。更让人揪心的是,一些患者轻信“按摩能消肿”的说法,随意进行肩颈按摩、手部护理等,反而损伤了脆弱的淋巴结群,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这类案例在门诊中屡见不鲜。
![]()
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查看淋巴水肿患者局部皮肤情况
认知盲区的背后,是就医渠道的模糊。淋巴水肿诊疗涉及多学科协作,但很多患者出现症状后,根本不知道该挂哪个科室,只能在各个科室间辗转奔波,浪费了宝贵的治疗时间。2018年,医院开始探索淋巴水肿诊疗服务,从病情评估到手法引流、仪器辅助治疗,全程都有专业治疗师“一对一”跟进,精准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李樱护士长介绍,当时湖北省内专门诊疗淋巴水肿的门诊数量极少,而需要这类服务的患者却不在少数,他们大多因肿瘤手术清扫淋巴结、放疗损伤等原因出现淋巴水肿,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为了帮患者“抢时间”,门诊还从源头做起,为肿瘤手术前后的高风险患者开展专项宣教,内容包括避免负重5至10公斤、不做打羽毛球等离心运动、乘坐飞机时佩戴专用臂套等具体注意事项,从细节处降低患者出现淋巴水肿的风险。
“淋巴水肿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但通过规范治疗和护理,可以缓解症状、阻止病情恶化,绝非‘无药可医’。” 李樱护士长呼吁,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淋巴水肿的相关知识,一旦出现肢体沉重、按压有坑且抬高后症状无法缓解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到专业门诊就诊。未来,门诊还计划进一步加强科室间的协作,同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淋巴水肿诊疗被更多有需要的人看见,帮助更多患者摆脱淋巴水肿的困扰。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