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
![]()
民生周刊记者 李杨诗宇
“一早不买菜,非必要不外出,尽量不点外卖。”一条措辞直白的短信,在强对流天气到来前,被精准发送至江苏苏州广大市民的手机上。
这条看似简单的提醒,却是“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的生动缩影。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时代的气象万千”采访团走进江苏。从黄金水道到低空空域,从港口码头到乡村蟹塘,气象服务不再只是预报和提醒阴晴冷暖,而是已融入生产生活、千行百业,越来越不可或缺。
近年来,江苏省气象部门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持续推进气象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正驱动气象服务护航千行百业,以更精密、精准、精细的方式,汇入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的重要力量。
![]()
繁忙的太仓港码头(图/李海)
精密监测筑牢“黄金水道”安全屏障
长江入海口,一艘货运巨轮缓缓驶入太仓港码头。货轮鸣笛,靠港卸货,桥吊起落,将集装箱精准抓取、放置,现场作业井然有序。
太仓港地处长江干线最下游航段,是海船进入长江的第一站。“江尾海头”的独特区位优势,使其成为长江沿线最大的外贸港口。每天,大量船舶来往于此,港口作业任务繁重,天气状况直接影响港口运营效率与作业安全。
“气象信息对于港口调度非常重要,不同作业阶段需要关注不同的天气条件。”苏州现代货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王西军介绍,受临海及江面开阔的地理特征影响,港口大风、浓雾、强对流等气象灾害频发,全年受恶劣天气影响的天数超过70天。
为精准捕捉港口天气变化,今年以来,苏州市气象局新建24套区域自动气象站、6套浮标气象站、3套激光测雾雷达等多类观测设施,将岸线气象监测密度提升至5公里以内,构建起覆盖“水—陆—空”的立体监测网络,使突发性、局地性恶劣天气无处遁形。
“气象信息也让我们更有底气。”王西军表示,如今,船舶进港、装卸等环节可根据气象信息调整计划、做好应急,既能保障作业安全,又能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合理利用。预计每年可减少因气象灾害导致的港航停工时间90小时以上,提升港口作业效率约8%,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同时安全生产事故率预计降低5%以上。
码头边,完成卸货的货轮满载新货物,鸣笛起航,重新汇入长江。沿江上行,深秋的长江江苏段江面繁忙依旧,船舶如织,货畅其行。
海巡艇甲板上,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振东正手持操控台,操纵无人机完成水上气象探测。这架无人机搭载了天链Ⅰ型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能实时获取长江航道不同高度层的关键气象参数。数据可直接服务于恶劣天气监测、水上交通管制、船舶导航、航道维护及应急搜救等海事作业。
“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重发,是江苏气象灾害的最大特点。强对流天气对船舶航行影响很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险情。”张振东说。
长江江苏段是典型的江海一体化世界级河口型水域,承担着长江全线70%的货物运量,集中了江苏省80%的大宗货物和90%的能源与外贸物资运输。江苏海事局统计数据显示,在2019至2023年年均事故总数下降23%的背景下,天气因素仍占水上交通事故的三成以上,成为威胁黄金水道安全畅通的重要变量。
近年来,江苏气象部门利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精度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已将强对流预警提前量从23分钟提升至46.3分钟,其中10级以上破坏性强对流大风天气的预警提前量最高可达50分钟。
为进一步提高监测密度,江苏省气象局与江苏海事局正持续优化观测布局。如今,长江江苏段每5公里就有一个自动气象站,日夜守护着这条黄金水道的通行安全。
![]()
江苏省气象局搭建微尺度立体气象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将气象监测和预报充分融入低空飞行全过程。(图/杨阳)
精准预报融入低空飞行全流程
“嗡嗡嗡……”南京长江大桥附近,一阵旋翼声由远及近,运载无人机轻盈掠过江面,追上了航行中的船舶。随着无人机与船舶速度同步,机身下方垂落的绳索缓缓降下,装有10瓶饮用水的包裹稳稳落在甲板上,一单“江面外卖”顺利完成。
“不光能送水,想在长江上吃火锅都能现配一桌。”江苏长江汇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李斌介绍,过去船员想获取新鲜食材、物资补给,只能等船只靠岸。如今,在“长江汇”小程序上一键下单,“江面外卖”就能用无人机精准投送到船,已成为船员物资补给的重要渠道,每周配送约1000架次。
“‘外卖’能不能送,还得时刻注意天气。”李斌表示,气象条件是影响低空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江面外卖”因作业场景特殊,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更为敏感,每一单精准配送的背后都离不开气象服务的保驾护航。
“要想‘外卖箱’稳稳降落在随波起伏的甲板上,需要克服横风干扰,这难度不亚于在颠簸的快艇上穿针引线。”李斌进一步解释,“送外卖”的运载无人机本身抗风能力为6级,但由于要在空中锁定船舶轨迹并同步伴飞,索降过程中难免晃动,因此5级以上风力便难以作业。此外,遇大雾、雷暴、强对流或中雨以上天气,也需采取停飞措施。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公路与轨道,低空环境复杂多变,精准的气象服务是保障‘低空航道’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江苏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庄潇然介绍,低空经济更关注微小尺度即时天气变化。“主要是低空(3公里以下)气象条件,这一区域要素变化剧烈,预测难度大。”
为此,江苏省气象局搭建微尺度立体气象监测预警技术体系,通过直观的低空三维气象实况等气象产品,将气象条件充分融入低空飞行全过程。
“目前系统已接入江苏省低空服务管理平台,可以在飞行计划申报、航线规划等各个环节,为低空飞行提供科学依据。就像是空中的交通指挥中枢,能精准告知什么时段适合飞行、哪条航线不会受到天气影响。”庄潇然说。
“10月15日夜间至16日清晨,苏州出现强对流天气,屏幕上的红色标记就代表在这个时间段内这一站点不具备通航条件。”在太仓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苏州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沈沛丰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起正在试运行的苏州市通用航空气象服务平台。平台一体集成低空航线适飞指数、风切变预警等产品,还巧妙地将气象预报预警转化为点、线、面融合的“红绿灯”,为低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
而气象作为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之一,气象与低空智慧互联也展现出巨大的融合潜力。“未来,每架搭载有气象探测仪器的无人机都可以是一个微型气象站。通过它们,不仅能得到更精准的数据,也将织就更为细密的气象监测站网。”沈沛丰说。
![]()
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畔,大闸蟹被打捞上市。大闸蟹养殖过程中气象服务至关重要。(图/杨阳)
精细服务保障生产生活
监测精密、预报精准的基础上,气象服务正以更精细的方式直达公众生活。
在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畔,一批得益于气象服务的大闸蟹正进入上市收获季。
“我们的气象服务就是跟着螃蟹的生长节奏走,从育苗到成熟,每一个关键期都有精准指导,把服务送到养殖一线。”高淳区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时冬头说,固城湖大闸蟹肉嫩味鲜、膏腴黄满的背后,离不开气象数据的守护。
时冬头告诉记者,今年高淳区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大于35℃的高温日数达50天,高温对螃蟹养殖造成显著影响。“和人的生活习惯相似,高温天气下,螃蟹的胃口也会受到影响,变得不爱吃饭、不爱睡觉。高温天气也会影响水草生长,水草是螃蟹天然的栖息与食物来源。这些因素不仅影响螃蟹生长速度,也导致今年螃蟹上市时间明显偏晚。”
为助力螃蟹顺利收获,高淳区气象局建成覆盖全区的20个气象站、3个水质环境监测站及多个溶解氧监测探头,实时采集水温、溶解氧、气温、气压、湿度等关键数据,确保养殖环境变化可实时追踪。
这些数据最终汇聚到“高淳固城湖螃蟹气象服务”小程序。打开小程序,各类信息一目了然。时冬头向记者介绍,小程序集合天气预报、预警信号、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等信息,还能对养殖概况进行实况监控,方便蟹农随时查看。“根据气象预测,今年的最佳品蟹期要推迟10天左右,那时螃蟹成熟度高、蟹黄饱满,价格也更低。”
气象因素影响下,为给蟹农多添保障,高淳区实施螃蟹水文指数保险,将气象数据直接作为理赔依据。“气象数据为依据,理赔更科学、更透明。2022至2024年,我们累计为1.69万户螃蟹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11亿元,赔偿金额达4215万元。”人保财险高淳支公司农险部负责人邢子泉说。
当地还积极开发螃蟹保险新品种、提高理赔标准,有效降低养殖户“靠天吃饭”风险,气象服务深度融入河蟹养殖全产业链。
一条短信、一份保险、一艘满载货物的邮轮、一件顺利送达的无人机外卖……在江苏,这些生产生活中的寻常场景,已成为现代气象体系的生动注脚。当数据与科技化为触手可及的日常,气象智慧正如涓涓细流惠泽你我,在守护安全、助力发展、改善民生中影响深远,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温暖而强劲的动力。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2期、10月2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锚定“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目标(主题)江苏:科技创新驱动气象服务护航千行百业》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