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模型规模从亿级跃迁到万亿级,慢节点拖累、流水线气泡、通信峰值与语义退化风险叠加,传统经验驱动的模型训练已难以为继。”
在 2025 上海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上,算秩未来资深技术专家赵伯罕博士以"MegatronApp:面向万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增强实践"为主题,分享了万亿级大模型训练中行业困境:随着参数规模从亿级跃迁到万亿级,大模型训练经历了质的变革:三维并行成为标配,稳定性和可靠性从附属品变为性能的前置条件,分布式系统中的语义观测变得异常困难。
![]()
1 训练困境:从单卡到万卡的范式质变
过去五年,大模型的参数规模从亿级一路跃迁到千亿乃至万亿,训练已从“单机调参”升级为跨节点的系统工程。三维并行(DP/TP/PP)成为标配,但随之而来的是通信峰值拥塞、流水线气泡、长尾放大与慢节点拖累等系统性问题,模型语义稳定性也更易受到扰动。
当前,我们正以低入侵方式补全这一闭环,并计划把这些功能贡献回(upstream)到 Megatron-LM 中,让更多基于 Megatron-LM 进行大模型训练的团队直接受益。
![]()
“简单堆砌 GPU 不再奏效,我们需要的是能随场景自适应的策略与观测能力。”赵伯罕博士强调。
作为主流开源预训练系统,Megatron-LM 提供了多维并行、优化器与精度策略,但缺乏完整的"观测—诊断—调度—验证"链路。为此,上海期智研究院和算秩未来联合研发了 MegatronApp,以低入侵方式补齐这条链路,并计划反哺(upstream) Megatron-LM,让更多基于 Megatron-LM 的大模型训练团队直接受益。
2 解决方案:四模块构建可控训练系统
MegatronApp 作为 Megatron-LM 的耦合插件接入,不需要用户修改训练代码。其核心创新在于:在 DP/TP/PP 三维并行下统一采集与控制,通过四个正交模块,把训练过程变成“可视化 - 可检测 - 可调度 - 可解耦”的白盒系统。
![]()
MegaScan 解决“看不清、对不齐”的问题,在训练运⾏时轻量记录关键时间点,把不同机器上的时间线对齐,结合带宽、依赖关系来找出问题源头,同时尽量不影响训练速度。
MegaDPP 支持在两种执行顺序之间切换,并根据当下的内存和网络状况做更合适的安排;同时把计算与传输更好地并行起来,让流水线调度不再刚性。
MegaScope 提供低开销实时可视化,允许按需抽样中间结果,在后端做在线汇总与压缩(如均值、最大值、稀疏度等),前端再展示注意力热力图、表示轨迹、token 演化等视图;也支持注入小的扰动,用来验证模型对存储 / 计算 / 通信异常的敏感度。
MegaFBD 将前向和反向拆成两类可独立调度的执行流,重叠计算与通信,平滑显存峰值,遇到链路抖动时保障梯度累积与训练连续性。缓解资源抢占,让显存与算力用得更均衡。
这四个模块形成完整闭环:MegaScan 负责事实记录和时间线对齐,MegaDPP 根据观测信号做策略调整,MegaFBD 保证训练效率,MegaScope 实时展示结果。每个模块都可以单独启用或回退到 Megatron-LM 默认路径,确保线上风险可控。
MegaScan:从经验排障到工程化定位
在分布式训练中,日志碎片化、时钟漂移、通信事件与算子事件难以拼接是常见挑战。MegaScan 通过在关键核函数和通信前后插入 CUDA Event,获取 GPU 硬件时间戳,并以 AllReduce、P2P 等通信点作为“同步锚点”,将各 rank 的时钟与事件序列统一到一条可比的时间线上,从而把计算—通信的全链路“拼接”清楚。
“在一个生产环境中,我们从 TP 组的异常耗时入手,沿 DP/PP 组逐步溯源,定位到通信组内长期最慢的 rank 与其对应设备,将排障时间由小时级压缩到分钟级。”赵伯罕博士分享道。
![]()
此外,MegaScan 能识别慢信号的跨组传播:当部分通信组内观察到明显的较慢成员时,系统会自动回溯至上游其他通信组继续定位,通过异常窗口放大与跨组回放,把整条传播路径以时间线方式清晰呈现。
![]()
MegaFBD:前后向解耦释放异构价值
在同一张卡上并置前向(F)与后向(B)时,二者在显存占用、通信模式与功耗轨迹上差异显著:显存峰值相互叠加,尤其在大 batch 下更易触发 OOM;同时计算与通信抢占同一套资源,造成吞吐受限。
MegaFBD 的动机即是将前向与后向解耦:解耦后,前向可更“瘦身”、连续推进;后向集中处理梯度归约与优化器步骤,减少资源拉锯与峰值叠加。
在工程实现上,团队引入“虚拟 rank”概念,对上层框架保持透明:前向一套、后向一套,并映射到不同物理资源。通信协调器在两个线程域之间以 bit-vector 登记与调度集合通信请求,避免死锁与意外阻塞。
![]()
实测数据显示,以 GPT-3 工作负载为例,拆分前后向之后,单卡实效 FLOPS 从约 0.938 TFLOPS/s 提升到 1.154 TFLOPS/s,提升约23%。
MegaDPP:自适应流水线调度策略
传统 1F1B(一次前向一次后向)把计算与通信的重叠窗口压得很紧,遇到带宽抖动或 GPU 性能波动就容易出现“气泡”。
MegaDPP 根据当下的资源使用情况,在两种遍历偏好间自适应切换:带宽紧张时走广度优先(BFC)以拉低并发通信峰值;显存吃紧时走深度优先(DFC)以降低激活驻留、控制峰值显存。同时配合异步 P2P 队列与分组归约,更好地掩蔽通信尾延迟。
![]()
采用 MegaDPP 自适应流水线调度策略后,模型训练效果显著提升:GPT-3 的 Sending Window 覆盖率从 0.21 扩大到 0.37(约 +76%),Allreduce Window 覆盖率从 0.26 扩大到 0.34(约 +31%);Llama3 的提升效果更明显,Sending Window 覆盖率从 0.14 扩大到 0.27(约 +93%),Allreduce Window 覆盖率从 0.13 扩大到 0.26(约 +100%)。
![]()
MegaScope:低开销实时训练可视化
在大规模集群下,传统可视化经常遇到“指标维度固定、全量采样成本高”的问题。MegaScope 采用“GPU 侧统计 + 按需聚合、异步传输”的方式,只上传必要的汇总指标,在可控开销下提供多视角展示:token 级解码过程、注意力热力图、隐藏态 PCA/ 轨迹、top-k 概率等。
“同一套机制也支持机制研究与安全分析。例如,将模型越狱的成功与失败样本投影到同一空间,直观看到模型在关键转折点的轨迹差异,为数据清洗与安全防护提供依据。”赵伯罕博士展示道。
在领域知识分析上,可将注意力热图叠加到 prompt 或实体关系上,对比不同层、不同头的关注点,作为“看得见的证据”指导指令配置或样本优化。
得益于按需采样与在线聚合,MegaScope 的额外开销可以稳定在 3% 左右,满足在线要求。
![]()
3 结语
MegatronApp 源自大家在万亿参数实战中的一次次踩坑、试错与打磨,沉淀出对系统效率、训练稳定性与可解释性三者权衡的共识。它把“大模型训练的黑盒实验”变为可视、可控、可回退的工程流程——告别经验驱动,转向以证据为依据、可随场景切换策略的训练管理方式。
MegatronApp 项目已经开源,欢迎访问 GitHub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OpenSQZ/MegatronApp
赵伯罕博士最后强调:"规模越大,工程化、可回溯的范式优势就越明显。我们期待与社区同行一起,让大模型训练真正告别'烧钱试错'的时代,进入更加可控、高效的新阶段。"
![]()
点击访问【阅读原文】,获取大会完整 PPT 资料,共同推动大模型训练技术的前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