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进行城市更新是什么样子?在北京,一场以“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改变正在胡同深处、旧厂房内悄然上演。从老城区的文脉延续与有机更新,到新城区的系统再造与产业升级,这座千年古都正以多元的路径,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新篇章。
古建活化保护,胡同里长出“新文艺”
一条被誉为“北京最有穿越感的胡同”在社交网络上刷屏。这条胡同便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西总布胡同。秋天里,青年游客慕名而至,在西总布胡同里抬头可见CBD的摩天楼宇,低头便是胡同的市井烟火,历史感与现代性在此交织。
这里曾是名人荟萃之地,散落着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的画室等历史遗存。然而,这里也曾电线杂乱、车辆乱停,居民生活不便,胡同美感少了许多。2021年,北京建工作为首批深度参与核心区申请式退租的市属国企,系统性启动了西总布城市更新项目,目标是打造一个“传统与现代共生的胡同样本”。
项目组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大师设计团队,以“一院一策”的针灸式更新为抓手。西总布胡同7号院是“共生院”的代表,如今这个院子也有了新名字——“时空集美术馆”。记者看到,该院落为传统四合院的中轴对称格局,经过改造,院子东、西两边成为展厅,展示着不同风格的展品,南边则为咖啡文创馆,供游人休息,北边则有一户居民生活。艺术感与烟火气在此和谐共存。
![]()
改造后的西总布胡同7号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摄
目前,20余座院落的修缮修建工作正同步推进,“西总布时空集”品牌将持续强化“低头是市井,抬头是时代”的景观特色,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展开更生动的对话。
在游人如织的景山地区,一座百年院落也焕发新生。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22号院的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已成为年轻人City Walk的打卡地。
这座院落文脉可追溯至元代,曾为明代印绶监、清代珍妃瑾妃娘家“唐宅”,1946至1952年更是北京大学校舍,顾颉刚、朱自清等学者曾在此居住。1993年后成为首开集团总部。
北京首开首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海刚介绍,院落于2022年启动改造,通过功能置换、业态融合,探索存量空间活化利用的新路径。改造后,院中的百年国槐下,形成了“大树艺术中心”,涵盖灯光艺术区、阅读空间等五大板块,成为服务园区与街区的共享空间。现已引入多家知名企业,并配套开放了“中国美术馆文创·艺树空间”、开心麻花景山剧场、首开书院·景山书社等文化空间。
![]()
改造后的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摄
新城系统再造,“京师之枕”焕发青春活力
在北京市昌平区,这座“历史上的‘京师之枕’、新时代的‘活力之城’”,也正经历着从1.0到4.0的系统性城市之变。
昌平区住建委副主任姜明介绍,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和未来增长极,昌平区城市化进程起步早,老旧小区多、工业遗存丰富,城市更新需求迫切。为此,昌平统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效盘活存量空间资源,促进城市“新陈代谢”。
昌平区将工业遗存保护与现代化功能植入深度融合,推动“工业锈带”向“创新秀带”转变。南口“三大厂”工业遗产的改造即是典范。昌平区联合清华大学打造清华南口国重基地,承接清华大学29个高水平实验室,构建“保护—重构—共生”路径,实现了“空间盘活”与“文脉传承”的双赢。
永安古城城市更新项目也是昌平区打造的典范之作。永安城作为昌平的前身,始建于明朝景泰元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昌平区围绕“永安坊”这一历史主线,系统梳理空间资源和文物古迹,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规划打造1条景观休闲廊道、1个城市活力街区、4个历史再现节点、5个城市特色节点,再现古城轮廓与历史记忆。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昌平区将“城市画笔”交给年轻人,启动“青年执笔”计划。项目邀请昌平区高校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专业力量,共同聚焦昌平老城区和未来科学城两大片区,并从中遴选出7个关键节点作为设计标的。
![]()
10月24日,昌平区举办“新质变·续无限 昌平城市更新迈新季”主场活动,展出“青年执笔”的城市更新方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摄
“学生们深入街区,从自身视角发现了许多被忽视的‘真问题’,”姜明说,“有的关注人车混行,有的提出宠物友好型空间理念。这种基于切身体验的设计,让城市更新更精准地回应了居民需求。”未来,昌平将推动优秀设计落地实施,让青年创意惠及社区。
截至目前,昌平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454个,占全市总量近10%,探索形成多条特色实施路径,6个项目获评北京市“最佳实践”案例。
街巷焕新升级,“共享客厅”汇聚城市温度
城市更新,最终指向是人的幸福感。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经过改造已成为北京新地标,以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为核心的亮马河文化经济带,也是北京市大力推动文商旅体业态融合的缩影。在亮马河畔,一条小巷也完成蜕变。
位于亮马河附近的左巷,今年夏天通过精细化整治,化身邻里相聚的“花园会客厅”。通过拓宽人行空间,巧用边角地带增设停车棚、休憩座椅,这里变成了一个兼具低碳花园美感与实用功能的共享客厅,实现了“烟火气”与“宜居度”并存。
记者近日走访看到,左巷墙面点缀着艺术涂鸦,绿植步道令人舒适,中外居民在此悠闲漫步。
![]()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畔的左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摄
每到周末,街道组织的活动更是丰富了社区生活。在近期举办的“左巷市集”上,12家特色摊位沿巷排开,意大利冰淇淋、现烤面包、北京老字号与内蒙古助农产品比邻而设,中西文化深度融合。活动还设置了打卡盖章等互动环节,趣味十足。
该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不仅是一场趣味聚会,更是朝阳区“邻里共治、文化共建”的生动实践。各种元素的交融碰撞,让左巷成为这个秋天最具烟火气的朝阳“幸福地标”。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完成了6700万平方米市属老旧小区改造;推动核心区9773户平房院落退租,82.7万平方米危旧房得到改建,D级危楼全部无条件纳入拆除改造范围;300余个老旧厂房“变身”文创园、科技园,40个传统商圈焕发新活力。
如今,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既能感受到千年古都的历史底蕴,又能触摸到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创新脉搏。这种新旧交融、和谐共生的城市图景,正是北京在城市更新中交出的答卷:在细节之处用心,留住乡愁,创造更多可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