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第39届全国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获奖名单正式揭晓,这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化学学会联合承办的顶级赛事,吸引了全国各省份经过初赛选拔的顶尖学子齐聚安徽赛场。
本届赛事延续了上一年度的改革方向,不仅重启实验考试并采用 “同时同场” 的标准化考核模式保障公平性,更在奖项设置上呈现新的分布特征:金牌总数达208人,其中包含50名国家集训队成员,银牌248人,铜牌152人,相较于2024年的204金、233银、171铜,金银牌数量分别增加4枚和15枚,铜牌则减少19枚,直观展现出赛事竞争强度的提升与人才筛选标准的优化。(网传数据,请仔细甄别)
![]()
第按照竞赛规则,50名集训队成员已直接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其余金银牌选手均拿到 “强基计划” 破格入围资格,成为通往顶尖高校的重要跳板。
从50名国家集训队成员的省份分布来看,竞赛传统强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呈现出中西部省份崛起的态势。
虽然最终各省、市、自治区的成绩还没有公布,但是,据赛事网络数据统计,湖南省以8人入选的绝对优势位居榜首,作为化学竞赛的老牌劲旅,其省内重点高中的竞赛培养体系已形成成熟闭环。
![]()
浙江省紧随其后,有7人入选,延续了近年来在理科竞赛中的强势表现。江苏省和湖北省各有6人跻身集训队,并列第三,两地深厚的教育积淀为竞赛人才输送提供了坚实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承办地安徽省此次表现亮眼,凭借5人入选的成绩跻身前五,这与当地中学在初赛阶段的突出表现密切相关——安师大附中在初赛中斩获16个省一等奖,并有5人入选省队,以全省第一的省队规模为决赛突围奠定基础。
![]()
四川省和山东省各有4人入选,广东省、河北省各3人,剩余名额则由其余省份瓜分,整体分布既体现了传统优势区域的稳定性,也反映出竞赛资源正逐步向更多地区扩散。
集训队成员的高中学校分布同样呈现集中化特征,头部中学的人才培养优势愈发凸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4人入选的成绩领跑全国,其个性化的竞赛指导体系和丰富的资源支持成为核心竞争力。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杭州第二中学各有3人入选,并列第二,其中杭州二中在浙江省初赛中已展现强劲实力,与学军中学共同占据省内一等奖前列位置。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都七中各有2人入选,成为区域内的竞赛标杆,尤其是安师大附中,凭借省队人数优势实现了集训队入选人数的突破。
![]()
广东实验中学、郑州外国语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10所中学各有1人入选,这些学校多为省级重点中学,在竞赛师资配备和课程设计上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共同构成了集训队成员的主要来源阵地。
金牌人数的省份排名与集训队分布高度相关但又存在细微差异,更能反映各地区化学学科的整体实力。湖南省以26枚金牌位居第一,较2024年增加2枚,展现出强大的集团优势。
![]()
浙江省以24枚金牌紧随其后,省内杭州二中、学军中学等校贡献了主要力量;江苏省收获22枚金牌,保持稳定发挥;湖北省和安徽省分别以19枚、17枚金牌位列第四、五位,其中安徽省较去年增加5枚,增幅显著,这与合肥一中、安师大附中、宣城中学在初赛中包揽全省前三的强势表现直接相关。
山东省、四川省各获15枚金牌,广东省14枚,河北省12枚,这些省份的金牌数量均较上一年度有不同程度增长,而传统弱省中,海南省、青海省等仍维持1—2枚金牌的水平,地区间的竞赛实力差距依然明显。
![]()
金牌高中排名中,头部学校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杭州第二中学以12枚金牌成为本届赛事的最大赢家,较去年增加3枚,其学子在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中均展现出均衡实力。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斩获10枚金牌,紧随其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各获9枚金牌,并列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第八中学校虽未进入前三,但以 7 枚金牌的成绩实现突破,较2024年的3枚金牌增长近133%,其竞赛团队“金银牌人数占比超80%”的培养效率令人瞩目。
![]()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合肥一中分别以6枚、5枚金牌跻身前十,成为安徽省竞赛崛起的核心力量,而广东实验中学凭借7人省队的储备力量,最终收获5枚金牌,印证了其初赛阶段的强劲势头。
与2024年第38届赛事相比,本届竞赛呈现出三大重要变化。其一,奖项结构进一步优化,金银牌总数增加19枚,铜牌减少19枚,这种“增金增银减铜”的调整,既扩大了顶尖人才的选拔范围,也提高了奖项的区分度,更贴合“强基计划”对拔尖人才的筛选需求。
![]()
其二,区域竞争格局出现新动向,安徽省实现跨越式发展,集训队入选人数和金牌数均进入全国前五,打破了传统“湘浙苏鄂”四强垄断的格局,这与其承办赛事带来的资源倾斜和本土中学竞赛体系的完善密不可分。
而河南省则出现小幅下滑,金牌数维持3枚不变,但银牌数从17枚降至16枚,省队规模扩大却未实现成绩突破,反映出培养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
其三,中学竞争呈现“头部集中、中部突围”的特点,杭州二中、重庆八中等校实现金牌数大幅增长,而安师大附中、顺德一中这类区域强校也在逐步缩小与顶尖名校的差距,顺德一中虽仅1人获省一等奖,但实现了顺德区在赛事中的突破,体现出竞赛资源正从超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
此外,女生参赛人数的持续增加和实验考试的标准化改革,也让赛事的公平性和包容性进一步增强,为化学学科人才培养注入了更多元的活力。
![]()
这些变化既反映出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在制度设计上的不断完善,也折射出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
对于广大竞赛学子而言,传统强省的竞争压力持续增大,而新兴崛起区域则提供了新的机会窗口,如何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备考路径,将成为未来参赛的关键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