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数据传得挺火。
说是北大数院2025年的本科毕业生,流向有点“奇怪”。
大概是这么个情况:总共213个毕业生,大部分(109个)都选择了继续升学,还有66个出国深造。
加起来超过80%的人,压根就没“就业”。
![]()
这其实很正常。现在这个年头,你光拿个本科学历,哪怕是北大的,也没啥“稀缺性”,更何况是数学专业方向。
你必须得再读个硕士,凑个“第一学历+最高学位”的组合,在就业市场里才有优势。
所以,大部分学霸的第一选择,还是继续深造,这是他们最擅长的。
这里面争议的点在那些“少数派”——真正出来工作的32个人
这32个人里,7个去了大厂当“算法工程师”,6个去了金融公司做“量化分析师”。
然后呢?有14个人,选择了教育行业。
占了就业总人数的43%,快一半了。
这里面,6个去了中学当老师,还有8个,去了教培机构,当数学竞赛教练。
这下好了,很多人一下就“炸”了:
“什么?北大数院的,去搞教培?”
“搞教培的,比搞金融、做算法的还多?”
“这不是智商浪费吗?”
大家为什么反应这么大?
![]()
因为在咱们心里,北大数院那是什么地方?中国“最强大脑”含量最高的地方。
能进去的,不是国集队成员,就是数学竞赛的金牌得主,再不济也是各省Top10、高考数学满分的学霸。
这么一群人,毕业了,不该是去当科学家改变世界吗?
结果,扎堆去当老师了。
但你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事可能没那么简单。
他们去教培机构,和去大厂做算法、去金融做量化,本质上是一样的——专业对口
你没看错,就是专业对口。
![]()
你想想,现在的大学,自主招生的比例是不是越来越大?看什么?看竞赛。
那这些想冲竞赛拿奖、提前上岸的学霸们,谁来带?
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能教得动他们吗?
必须是那些自己也拿过金牌、进过国家集训队的师哥师姐,才带得动。
人家这叫什么?这叫“竞赛经验,直接变现”。这逻辑,没什么毛病。
当然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挣钱多
教培行业的薪资,给得远超很多传统行业,甚至比一些金融公司的初级岗位还高。
我听说,量化分析师起步,年薪大概是30到50万。
![]()
那教育行业呢?
直播大课的名师,年薪50万起步,有的还给解决北京户口。
那种能带国际竞赛(比如AMC)的老师,有几年经验的,课时费能到1200块。寒暑假收入还得翻倍。
尤其是带“清北专项”的竞赛老师,第一年年薪40到70万,很正常。资深一点的,年入百万,真不是梦。
你还记得当年新东方的罗老师吗?他自己就说过,只干寒暑假两季,轻松挣200万。
![]()
我甚至还听说,北大数院那位拿了菲尔茨奖的学姐王虹,在得奖之前,也曾在国际学校当过2年的数学竞赛教练。
你看,这根本就是一条成熟的、被验证过的路。
说到底,在现在这个就业环境下,能有一份挣钱的工作,就是最大的“体面”。
不然呢?一边“啃老”,一边“考公”?
去和三百多万人卷,为了一个月七八千块的工资抢破头...
这才是资源浪费吧。
所以,别看见北大数院一半去搞教培,就觉得天塌了。
对大部分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可能已经是最好的出路之一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