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食品、化工等领域,包装的抗内压性能直接影响产品运输、储存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测试仪通过模拟包装在实际场景中承受的内部压力,评估其耐压极限、密封稳定性及材料疲劳特性,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检测设备。本文结合YY/T 0681.3-2010标准及实际应用案例,系统阐述该设备的检测流程、方法要点及技术优势。
一、什么是无约束抗内压破坏测试?
“无约束”是指被测包装在测试过程中不被外部夹具或模具固定或支撑,完全处于自由状态,能够自然膨胀和变形。这种方式最接近包装在实际环境中受内压作用的真实情况,能全面反映包装整体结构(包括瓶体、瓶盖、封口、焊缝等)的综合抗压能力。
测试的核心目标是:
- 测定包装发生破裂、爆开或严重泄漏时的最大内压值(单位:kPa 或 psi);
- 观察并记录破裂位置与失效模式(如瓶体开裂、盖体弹出、封口撕裂等);
- 评估包装的安全裕度,确保其在正常运输和使用条件下具备足够的抗压余量。
二、检测原理与标准依据
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测试仪基于正压法原理,通过向包装内部逐步加压,模拟运输、灭菌或储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压差环境。其核心检测方法依据YY/T 0681.3-2010《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3部分: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标准,包含以下三种试验模式:
- 胀破试验(方法A):持续加压至包装破裂,记录最大耐受压力值,评估包装极限抗压能力。
- 蠕变试验(方法B₁):在恒定压力(通常为胀破压力的80%)下保持15-30秒,观察包装是否发生密封屈服或不可逆形变,以合格/不合格判定结果。
- 蠕变至破坏试验(方法B₂):在较高压力(如胀破压力的90%-95%)下持续加压,记录包装破坏所需时间,分析材料疲劳特性。
![]()
三、检测流程与操作要点
1. 样品准备与定位
- 样品选择:选取无破损、无污染的包装样品(如输液袋、自立袋、托盘包装),确保尺寸与实际使用一致。
- 环境调节:将样品置于23℃±2℃、50%RH±5%环境中平衡48小时,消除温度与湿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探针插入:在包装中心位置粘贴密封胶垫,将压力输入探针通过胶垫插入内部,确保插入点密封良好(必要时用胶带加固),避免材料撕裂。
2. 设备设置与参数控制
- 压力模式选择:根据测试需求切换至“胀破试验”“蠕变试验”或“蠕变至破坏试验”模式。
- 参数设定:
- 胀破试验:加压速率通常为10 kPa/s,需确保不超过压力传感器响应速度。
- 蠕变试验:设定目标压力为胀破压力的80%,保压时间15-30秒。
- 蠕变至破坏试验:设定目标压力为胀破压力的95%,记录破坏时间。
- 安全防护:配置限压保护装置与防爆观察窗,防止高压测试中样品破裂引发意外。
3. 测试执行与数据采集
- 启动测试:通过触摸屏一键启动,设备自动向包装内部充气加压。
- 实时监测: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分辨率0.01 kPa)与智能算法实时记录压力-时间曲线,捕捉破裂瞬间的压力峰值。
- 变形观察:在保压阶段,通过摄像头或目视检查包装是否出现鼓包、封口分离等异常形变。
4. 结果判定与报告生成
- 胀破试验:记录破裂位置(材料或密封处)及最大压力值,评估包装极限耐压能力。
- 蠕变试验:若包装在规定时间内未发生破坏且形变在可接受范围内,判定为合格。
- 蠕变至破坏试验:生成破坏时间报告,分析材料疲劳特性。
- 数据追溯:设备自动存储测试曲线、压力值及判定结果,支持导出为PDF或Excel格式报告。
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测试仪以其真实模拟、数据直观、操作规范的特点,成为评估液体及充气类包装安全性的“压力试金石”。通过科学执行测试流程,企业不仅能有效预防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因内压导致的破损风险,更能提升产品可靠性,增强消费者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