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澎湖海战》最近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争议。这部还没定档、连上映日期都没公布的影片,仅凭一支预告片,就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甚至出现了“提前抵制”的声音。有人称它是继《长津湖》之后最有潜力的国产战争大片,也有人直言:“题材选错了,这片要凉。”
![]()
据悉影片《澎湖海战》取材自清朝康熙二十二年间的真实历史。那是施琅奉命率福建水师出征台湾,与明郑势力决战于澎湖群岛的战役,最终清军取胜,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按理说,这样的历史题材恢宏壮阔,又极具民族情感,原本应该是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然而,这次观众的反应却出乎意料。
导演郑保瑞是香港资深电影人,曾执导过不少大制作影片。演员阵容更是堪称豪华,王学圻饰演施琅,易烊千玺饰演康熙皇帝,胡军、赵丽颖等十多位知名演员悉数加盟。影片投资高达五亿元人民币,仅战舰模型就复刻了几十艘,搭景规模堪比《长津湖》。从阵容和投资上看,这是一部标准的“重工业级大片”。
![]()
但问题出在题材上。影片首支预告片发布于10月25日,也就是“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预告片中那句“统一台湾,势不可挡”的标语,引发了不同立场、不同观众群体的情绪反应。虽然影片尚未上映,但社交媒体上已经出现了大量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正剧,也有人质疑“为何要讲清朝收复台湾,而不是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故事”。这种争论,很快演变成了是否“应该拍这部电影”的辩题。
![]()
事实上,这种“题材引发抵制”的情况在中国电影市场并不罕见。几年前,漫威的《尚气与十环传奇》因为反派角色被指“辱华”,即便修改后也没能引进内地。国产动画《雄狮少年》以及续作《雄狮少年2》因为人物造型“眯眯眼”被观众抵触,虽然口碑极好,但票房惨淡,连成本都收不回。这些案例都说明,当观众的情感被触动时,无论影片质量如何,市场反应往往会变得极端。
![]()
《澎湖海战》的情况与这些案例有几分相似。影片的视觉、阵容、投入都达到了顶级水准,但因为选题涉及民族历史与认同议题,导致舆论分化。有观众认为,讲述清军“收复台湾”的故事,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似乎是在为清朝正名。而在当下语境里,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叙事,因为那代表着更纯粹的中华自我认同。
从市场层面看,《澎湖海战》的风险也不小。一方面,这样的史诗题材影片制作周期长、投资巨大,预计成本在五亿以上。另一方面,一旦上映时观众情绪偏冷或出现集体抵制,票房就可能遭遇滑铁卢。据业内分析人士估算,如果市场反应不佳,这部影片的亏损或将超过三亿元人民币。如今距离上映尚早,但这种舆论氛围,已经让出品方感受到了“压力山大”。
![]()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国内几乎看不到清宫题材影视剧了。十多年前,《甄嬛传》《步步惊心》《如懿传》曾风靡一时,但后来这类剧集逐渐被淡化,原因在于社会舆论认为“清宫剧容易美化封建王朝,误导历史认知”。如今,《澎湖海战》重新以清朝为背景,自然也让不少观众产生抵触心理。人们担心,这样的叙事会模糊历史的真实复杂性,把民族的悲壮记忆包装成胜利的表象。
然而,从电影产业角度看,《澎湖海战》又是一场豪赌。导演郑保瑞希望以宏大叙事和精良制作,重塑一段复杂的历史记忆,让观众在战争场面之外,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影片在预告中呈现出的战争规模、海战场面、人物冲突,都有潜力成为年度大片。只是如今的观众不再只是看热闹,他们更在意影片所传达的立场与价值。题材越接近现实情感,就越需要谨慎拿捏。
目前,《澎湖海战》尚未公布正式档期,预计将在2026年上映。影片的命运如何,仍要看上映后的市场反馈。那么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