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金文释读:小臣(言逨)簋(两件)
![]()
![]()
名称:小臣(言逨)簋,又称小臣簋、伯懋父簋。
时代:西周早期。陈梦家定在成王时期。
出土:传1930年在河南汲县出土,两件簋器盖同铭。
著录:《善斋彝器图录》70、71;《商周彝器通考》图30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图78、录10;《三代吉金文存》9.11;《西周铜器断代》8;《殷周金文集成》4238、4239等。
尺寸重量:簋其一通高24.5厘米,口径20厘米,腹深10.9厘米,重4.325千克。
形制纹饰:侈口鼓腹,颈微束,附耳一对,矮圈足下连铸三个长鼻形足,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盖面饰弦纹一道,器颈饰两道弦纹。
收藏:二器一盖刘体智旧藏,一盖在琉璃厂肆,其一现藏台湾中央博物院。
字数:两件簋盖器同铭,各铸铭文8行64字。铭文释文:
![]()
![]()
![]()
![]()
“【虘又】东夷大反,白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夷。唯十又一月,遣自囗(师),述东【阝关】,伐海眉。雩氒(厥)复归才(在)牧(师)。白懋父承王令(命),易(赐)(师)率征自五【卤禺】贝。小臣【言逨】蔑历眔易(赐)贝,用乍(作)宝尊彝。”
注释:
【虘又】:即“䢐”。《说文解字》曰:“䢐,往也”,籀文作“辶虘”,或体作“徂”。《尚书•费誓》有“徂兹淮夷,徐戎并兴”,义为往昔。
东夷:《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东夷,指分布于东方的众多夷族。《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竹书纪年》所载,夏代还有淮夷、蓝夷;《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青州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与淮海之间扬州也有鸟夷。
白懋父:西周早期的重要军事将领,频繁出现于金文中。
殷八师:由殷遗民编成的周王朝非常重要的军事部队,其将帅由周人充任,是周人对四方征战的重要军事力量。
十又一月:即十一月。
遣:郭沫若认为“遣”在此处用作人名,即“遣尊、疐鼎、班簋等之遣”。陈梦家认为,铭文中的“遣”字不从“走”,与人名指遣不同,“遣”在铭文中用作动词,遣派义。
囗:“自”下一字,不识,用作地名。“囗(师)”,囗地驻军。
述:《说文解字》曰:“述,循也。从辵术声。”
东【阝关】:陈梦家认为指泰山山脉或劳山山脉的北麓。
伐:征伐。
眉:读作“湄”或“溦”。 海眉,即海湄或海溦,指海隅、海滨。陈梦家认为即之后齐国之海隅,属于古莱夷之地。莱夷属于东夷。
牧:指朝歌之牧野。
承王令(命):奉承成王之命。
五【卤禺】:指海眉之诸隅。【卤禺】字所以从卤,因东夷海边产盐卤。
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为掌管占卜、祭祀、田猎、征伐之官。有时还监督管理“众人”耕种。《礼记·礼运》:“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孔颖达疏:“大臣谓大夫以上……小臣,士以下。”
【言逨】:字从逨从言,在铭文中用作人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