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茶王”王诚之,当年押镖去恰克图,一趟就得先掏三百两镖银——那是普通商路的三倍价,等于把半条命押给刀口。
![]()
可他还是咬牙走了,因为不走,家里的三成家产就得抵给债主,契约白字黑字,红手印按得死死的。
![]()
道光二十五年的账本,现在躺在武汉档案馆,纸边被虫嗑得跟锯齿似的,可“三成家产”四个字依旧扎眼。
那会儿捐个道台才一千两,王诚之拿三成铺子去赌一条茶路,说白了,就是赌自己能不能活成县志里的下一行字。
女的也没闲着。
江南商户的账本里,每十家就有一家落款是“某门某氏”,印章比男人还大。
女主招赘,放在今天看像爽文,放在1830年,不过是商贾圈8%的常规操作。
婚书红纸褪成粉,墨迹却清楚:入赘者需“守业、守姓、守祠堂”,说白了,男人进门就得改姓,孩子得跟娘姓,死后牌位才能进祠堂。
白凤年更惨,卷进道光年间湖北那桩科举大案,成绩一笔勾销。
国图书馆新翻出来的档案写着:涉事考生三十七人,永久禁考。
他爹砸锅卖铁捐的监生名额,一夜打水漂。
没功名,就剩一条活路——跟着媳妇卖茶。
最魔幻的是,武夷山那头,八条被土匪掐断的老茶道,去年居然被“茶路复兴计划”重新踩出来了。
GPS定位一比对,跟小说里女主踩的点几乎重合。
考古队还在山脚挖出清代镖箱,箱板内侧刻着“诚”字,墨迹和江城档案馆那张抵押契同一人的笔迹。
所以别再说“古偶瞎编”。
真正的狗血,永远比编剧敢写。
王诚之押镖那天,老婆挺着七个月肚子追到城门,塞给他一包武夷山大红袍,就一句话:“回不来,我就让孩子改姓债主的姓。
”男人转身,眼泪混着汗滴在骡子鬃毛上,一路走到恰克图,硬是把茶卖成了硬通货。
后来?
后来王家的牌位真的进了祠堂,右边空一格,留给那个没来得及改姓的债主——因为债主半路被土匪砍了,尸首没人收。
王诚之回江城第一件事,就是给债主立了个无名碑,碑后种了一株茶树,年年清明,他亲自采第一茬。
故事讲到这儿,爽点不在逆袭,在“抵押三成家产”那行字。
换成你,敢把现在的房子、车子、股票全押上,就赌一条看不见的路吗?
不敢,所以王诚之只有一个。
档案馆关灯前,管理员嘟囔了一句:那年头,人敢赌,茶敢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