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外卖菜刚送到,旁边总会放一包黄色小辣酱。
拌一口盖饭、加一勺面条,那瓶“虎头标”黄辣酱仿佛变成了日常必备。
可当你以为这只是调味品的微小变化时,其实背后是一场零食江湖的暗战。
在辣酱这个看似平凡的调味品赛道里,有个名字成长得特别快:虎邦辣酱。
![]()
它在一个本该由老牌巨头牢牢锁住的市场里,凭借真正下饭、外卖和新渠道,撬开一条自己的路。
几年前四个来自外行的创始人,用一款凑单品、一条新渠道,就冲进了百亿市场级别。
那么,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2015年,辣酱行业在中国看似已经铁饭碗,头部品牌老干妈占据约10 %市场份额,其余大多是区域性小品牌。
市场渠道、定价结构几乎固化,老干妈在商超渠道把价格定在7.9-8.9元一瓶,新品牌若比它低,赚不到钱,比它高,卖不出去。
这种情况下,虎邦辣酱的四位创始人—陆文金、陈洪群、李伟等—并没有选择硬刚商超,也不进传统渠道。
他们设定了两个“不做”:不搞老干妈主战场的渠道,不进成本高的传统商超。
取而代之,他们锁定一个新入口,就是外卖服务场景。
![]()
在济南的一家外卖店里,一位90后员工发现,点外卖时需要凑单满减,辣酱成了凑单的利器。
这一发现让团队意识到,外卖店不是传统商超,它成本低、上架门槛小、用户转化快。
于是,他们背着装满样品的书包,在北京街头巷尾跑一线,帮餐饮小店上架辣酱,前期承诺卖了再付钱,卖不了当赠品。
这样的地推,一天几十家小店迅速跑通。
从这一刻起,虎邦的故事就有了两个关键词,渠道裂缝和凑单品模式。
外卖场景的切入,让他们避开了巨头正面战场,从“旁路”进入赛道。
这一选择虽看似小众,却为后续爆发打下了基础。
当初虎邦靠的,是外卖和凑单品组合拳。
外卖场景里,小店铺普遍客单价低、配菜少,加一包辣酱几乎不影响用户选择,却能提升套餐感、提升复购。
他们把辣酱定位成外卖小店必配项,协助商家做套餐设计、上架操作、库存管理。
商家不仅当成促销,虎邦团队更扮演外卖运营顾问,帮店家规划菜品、引导上架、教平台操作。
这样一来,不只是卖产品,还卖服务,绑定了商家与渠道。
随着外卖铺量扩大,2016年到2018年间,虎邦年营收快速上涨。
资料显示,它在创立四年内就突破数亿规模。
外卖补贴红利最凶猛时,点一份黄焖鸡、加一包辣酱成为爆款。
![]()
但好景不长。
2019年前后,外卖平台补贴退潮,小店铺增长放缓,虎邦及时转向连锁客户,将辣酱捆绑进套餐中。
套餐里默认配置辣酱,小菜换为辣酱,用户无需二次选用,他们把转化率直接提高到100%。
他们还与连锁品牌如曼玲粥店合作,从品牌初期十几家店一起成长至2000多家门店,他们的辣酱也同步铺量。
与此同时,产品也被细化,除了大包装之外,虎邦推出15克、30克小包装,更贴合外卖套餐、满足商家低成本需求。
产品口味也丰富,从鲜椒熬制、小包装突围,再走入电商与商超。
至2025年,其年营收已达约6亿元,成为辣酱行业增长最快的新兴品牌之。
他们的路径归纳为四步,避开巨头渠道、抓新渠道入口、为商家创造价值、构建多产品矩阵,六亿成绩也由此而来。
渠道铺开只是基础,真正让虎邦能“留住”用户、形成品牌记忆的,是产品和品牌力上同时发力。
在产品上,他们不是简单“辣更多”,而是用差异化工艺抓场景。
传统老干妈走的是豆豉和干辣椒路线,偏醇厚。
虎邦选鲜椒熬制,采购山东、河北、新疆羊角椒冷库储备,熬制出“鲜辣”口感,更符合外卖快餐场景的舌尖需求。
再配合小规格包装(15克/30克),满足外卖套餐和小胃量消费需求。
![]()
在品牌上,他们也做得很年轻,不仅依托外卖渠道完成第一次触达,之后线上电商闭环激活、直播带货也同步启动。
虎邦辣酱在电商与直播中的成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认知。
但他们避免走“肉酱单一口味”的路径,团队曾试图“只做牛肉辣酱”被市场验证为错,因为用户需求多元,复购场景多样。
最终他们坚持多口味覆盖、场景下沉。
材料中提到:聚焦肉辣酱等于绑住自己手脚,只做一个口味满足不了产品复购。
这样的双轨发力,让虎邦不只是一个外卖凑单品的临时玩家,而逐渐转型成外卖起家、零售延伸的品牌型企业。
渠道、产品和品牌三维联动,使它在多数新品牌尚在萌芽期时,已经站稳脚跟。
但即便虎邦成绩亮眼,辣酱赛道并非一路坦途。
行业的大环境、竞争格局、消费心态都在变化。
首先,虽然辣酱整体市场规模约400亿元,但其分散性极强。
B端餐饮、C端家庭、套餐凑单,各种场景交错。
其次,外卖凑单红利逐渐衰减。
初期靠满减、凑单、套餐驱动很快,但当外卖平台补贴退潮、门店成本上升、用户选择更理性,这条路径的增量空间明显缩小。
虎邦自己也意识到必须从外卖扩展至电商、商超、B端定制。
![]()
再者,新玩家不断涌入,竞争门槛在降低,品牌、渠道、产品都在被复制。
虎邦必须持续创新、保持差异化,否则容易陷入“凑单快消”红海。
最后,品牌信任与产品深度成关键,在快消品里,记忆决定复购率。
虎邦创始人说:“我们不是为了做第二个老干妈,而是在佐餐场景里建立用户心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长期投入。
可以说,虎邦正处在“第二波初级阶段”的赛道里。
对于其他品牌来说,这个赛道仍有机会,但那些还在走传统商超、传统渠道、只靠低价竞争的玩家,可能比想象中更早被淘汰。
一瓶看似普通的黄辣酱,实际上映照了一场新渠道和新打法的产业变革。
虎邦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强者垄断、格局固化的赛道里,真正能突围的并不是突击大改革,而是找到别人忽略的缝隙,坚守那条通道,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再加上品牌化的思考。
对于创业者、品牌方而言,这意味着一个命题?
当渠道红利退潮、流量成本上升、消费者理性觉醒,靠便宜和促销撑不下去,必须向服务商家、场景植入和品牌连锁化转型。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瓶辣酱背后,是一次塑造我们日常。
我们以为自己只是多选了一瓶辣酱,其实变的是商家的逻辑、品牌的打法、赛道的格局。
![]()
那么,为什么虎邦值得关注?
因为它不是只做快货爆款,而是在快消赛道里,试图用服务、渠道和品牌三脚架稳住自己的位置,并走向下一阶段。
而在这个慢生意的背景里,那些懂得耐心种树、稳扎稳打的品牌,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再看一眼你的外卖袋里那包黄色小辣酱,或许它不再只是调味料,而是一场产业变革的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