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做好观察”“眼睛不能只盯着球”“动作再轻点”……10月27日下午4点30分,在色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操场上,来自成都市温江区通平小学的曾兵和几位老师正指导学生们练习技术动作,不时地进行纠正,为即将参加的四川省第六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超级联赛做着最后准备。
正在开展训练的这支高原小学足球队,队员清一色都是女生,平均年龄只有七八岁。这不仅是色达县第一支女子足球队,也是四川省甘孜州首个接受系统训练的小学女子足球队,如今已在各类赛场上崭露头角。
![]()
▲女足队的孩子们参加2025“蔚崃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
同样也在10月,海拔4000多米的甘孜州石渠县进入深秋。来自成都市金牛区的支教老师夏峥纶因为胆结石突然发作,他独自驱车5小时,从甘孜洛须赶往甘孜县城。强忍疼痛的他,在凌晨抵达县医院,虽然医生建议立即手术,但他却犹豫了,担心无法处理完学校的事情。
支教以来,夏峥纶看到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孩子们此前对外面的世界不好奇,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他与其他来自各地区的支教老师们,在教授孩子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到更大的世界。
从校园足球训练再到AI辅助教学,背后离不开的都是成都对口支教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近年来,成都市扎实推进各项教育帮扶民族地区工作,先后通过开展“县区+学校+教师”结对推进教育互动、多样化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共育、优质特色帮扶推进资源共享等内容,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据了解,目前成都20个区(市)县与甘孜、阿坝19个县(市)建立了“县对县”结对帮扶关系,成都市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与甘孜、阿坝、凉山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结对帮扶关系464对。近5年开展活动3000余场次,参与师生超20万人次。此外,近5年还选派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支教、送教6000余人次,接收民族地区教师到成都挂职锻炼、跟岗学习8000余名,帮助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落实落地“传、帮、带”工作,整体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
在高原建起女子足球队
他成了学生口中的“天使爸爸”
2020年8月,温江区和盛小学校体育老师桑成作为支教老师来到色达县,执教女子足球十多年的他当时发现,高原上的孩子们对现代体育的认识非常少,甚至还有不少孩子连足球都不知道是什么。于是,他萌生了教孩子们足球的想法,希望能够在高原建起一支女子足球队。
高原海拔高、天气变化多端,在这里的条件下踢球真的可以吗?没有正规场地、训练器材等基本条件,如何克服?家长们又会不会支持足球这个项目?
虽然要面对众多问题,但为了让孩子们对于足球感兴趣,也让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桑成当时和同事自费买了500个足球挂饰和书包,跑班级、走家访、做动员。桑成还联系爱心企业捐赠,解决了没有装备、训练器材甚至没有训练用足球的问题。终于有了30多名队员,有了第一支女子足球队。
![]()
▲桑成和色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们
桑成说,足球毕竟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既要让孩子们感兴趣,也要先学会保护自己,我们都是从规则性游戏教起,逐步过渡到体能和技能训练,基本每组训练不超过30秒就要休息调整。”
既然有了足球队,那么就要考虑走出来看看更大的世界。
2020年12月,桑成带着足球队的孩子们在温江区参加了足球公益活动,还参观了和盛小学、足球俱乐部。2021年7月,该球队又参加青少年邀请赛,按照年龄阶段与来自绵阳以及成都金牛、温江等地的女子足球队一一对垒,并取得了7岁组亚军、9岁组季军的优异成绩。“虽然刚到低海拔地区,她们身体不适应,但是休整10天之后参赛,体能优势非常明显,全程都在冲。”桑成说。
“走出去不仅仅只是参加比赛,而是希望孩子们通过足球,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有更远大的理想,”桑成提到,经过多次比赛后,孩子们也都有了更多的信心,不少队员还跟我说自己的目标就是能踢进国家队。
![]()
▲桑成带着孩子们一起训练
如今的桑成,虽然已经没有在色达继续支教,但依然还会收到不少学生发来的信息,称他是“天使爸爸”,“她们都在问我好久回去看她们,最大的队员现在已经读初中了,最小的队员也已经读五六年级了,等我工作没有那么忙的时候一定要回去看看她们。”
现在的色达,这支女子足球队已经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曾兵目前成为了这支足球队的负责老师。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在一批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的接棒努力下,学校建起了标准足球场,球队装备和训练费用得到了保障,球队成绩还在不断提高。“我们希望能把现代体育理念灌输到每届学生心里,生生不息,让这支足球队继续成为色达对外交流的一道桥梁。”
![]()
▲曾兵带领女足队员们参加2025“蔚崃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
通过十余年的持续助力,成都为高寒农牧区教育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也结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温江区教育局正积极通过专业教练指导、组织参加成都市区两级比赛、开展校园文化交流等方式,继续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守望高原
他是石渠孩子口中的“班爸爸”
![]()
▲2025年教师节夏峥纶与同学们合影
10月下旬,海拔4000多米的甘孜州石渠县的寒风凛冽,来自金牛区的支教老师夏峥纶在深夜独自驱车5小时,从甘孜洛须赶往甘孜县城。胆结石突然发作,当地卫生院无法处理,他强忍疼痛,在凌晨抵达县医院,医生建议他最好开展手术,但他却犹豫了。
“手术不是一两天就能休养好回到工作岗位的,我还可以撑一撑,等忙完这段时间再去做手术。”电话里,夏峥纶的声音平静却坚定。
在夏峥纶的宿舍里,还存放着50张尚未洗出的照片。那是他与班上50名学生的单独合影。他买好了相框,计划在每一张照片背后写上一句寄语,一份送给学生,一份自己留存。
“我想把这段经历完整地画上一个句号。”他说。
这个秋天,已是夏峥纶从成都市金牛区特殊教育学校来到石渠县邓柯中学支教的第29个月。2023年6月,他踏上了援藏支教之路,而这个决定背后,是一段跨越三代的家国情缘。
夏峥纶告诉我们,他的爷爷在1956年参与修建青藏铁路,父亲也在西藏从事交通运输工作20年。“所以支教不仅是我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份传统。”并且,成都市金牛区与石渠县已有20多年的帮扶传统,成为这座“桥梁”中的一块“砖”,也是夏峥纶一直以来的愿望。
![]()
▲1971年夏峥纶的父亲和小叔在拉萨市运输公司任职(后排)
初到石渠,“生命禁区”的称号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年平均温度只有1℃,高原反应让夏峥纶头痛欲裂、夜不能寐,半个月里多次去医院输氧。
然而,这一切的不适都被孩子们的需要与期待冲散了。
作为支教老师,夏峥纶看到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孩子们此前对外面的世界不好奇,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他与其他来自各地区的支教老师们,在教授孩子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到更大的世界。
比如在地理课上,他引入AI技术辅助教学,用动画演示了青藏高原的形成。“以前教室里连网络都没有,现在有了电子白板,有了AI辅助软件,对知识有了更加具象化的了解后,学生下课后会主动问我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在老师的身份之外,夏峥纶也是这些孩子的“爸爸”。
有一天,一个学生借用他的手机打给自己远在外地打工的父亲,挂断后突然对他说:“夏老师,你好像我的爸爸。”那一刻,同样远离家人的夏峥纶也有了感同身受的思念。“但是能被他们依赖和需要,是温暖的,我们相互陪伴,做临时的‘父子’。”他说。他也成了孩子们口中的“班爸爸”。
![]()
▲夏峥纶与邓柯中学同学们的合影
支教2年多的时间里,夏峥纶遗憾地目睹了现实的困境。有16岁的女孩因家人安排而辍学,他多次家访都无力挽回。“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但如果我们不去争取,这个过程只会更长。”
因此,对于支教模式,他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短期支教适合开拓视野,长期支教更适合学科建设的连续性。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他相信,教育是一场接力赛,每一棒都要稳,也要准。未来的某一天,他不得不离开,但他更知道,有些东西一旦种下,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从桑成到曾兵,再到夏峥纶,每一位支教老师都在积极让学校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初步转变,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让教育的火种在支教地区熊熊燃烧。
未来,成都市教育局还将坚持分层分类,提升对口帮扶精准性。推动学校共建,坚持协同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此外,还将支持结对学校青少年开展交流,通过参访学校、游览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帮助民族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各民族一家亲的温暖,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殷建 朱馨月
编辑 许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