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城区,一家中餐馆外,不同肤色的食客排起了长队。人群中,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有在当地工作的华人,也有不少被香气吸引而来的德国本地人。这样的场景,正生动诠释着纪录片《寻找杜塞尔多夫》所要探讨的主题——一座传统的德国城市,如何通过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在海外华人社群中焕发出崭新生命力,并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文化肌理。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杜塞尔多夫与中国的故事始于2004年。那一年,当地政府启动“中国走进杜塞(China goes Dus)”倡议,吸引华为、小米等630多家中资企业落户。与此同时,这座城市与重庆、广州、沈阳结为友好城市,2006年成立了欧洲首批孔子学院之一。这些官方举措为杜塞尔多夫奠定了中国元素的基底,而小红书上普通用户的一个个真实分享,也让这座城市在网络上走红。如今,这座在刻板印象中显得低调、内敛、保守的城市,在小红书上的话题浏览量已近7000万,一点都不亚于科隆等德国旅游名城。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Carwyn Morris教授在纪录片中指出,杜塞尔多夫的走红轨迹颇具启示意义。这座城市最初是以“美食圣地”的形象进入华人视野的,一篇篇关于中餐的笔记逐渐汇聚成强大的吸引力。这种自下而上的过程,由成千上万普通用户的生活分享共同塑造,让杜塞尔多夫从“数据空白(datavoid)”的状态中脱颖而出,拥有了全新的城市形象。
在德国生活超过十年的杨小麦是这一过程的亲历者。她最初活跃于微博美食圈并且在多特蒙德经营了两家餐厅,后来因为在小红书上看到杜塞尔多夫蓬勃的美食生态,毅然从多特蒙德搬来,重新开设了两家风格各异的餐厅。“小红书上的分享让我看到了这里的可能性,”杨小麦坦言,“不只是市场潜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共鸣。”她的餐厅Green Light District和“好鸭”烤鸭店,如今又成为小红书上的新地标,吸引着更多食客前来,形成了线上内容与线下经济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餐厅不仅提供了美食,更成为了中德文化交流的小窗口,食客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在交流着彼此的文化和生活。
与伦敦、巴黎等欧洲大城市不同,杜塞尔多夫没有集中的唐人街,但中国元素却以更有机的方式融入城市肌理。当地华人感慨,“没有China town,处处是中国”,这种渗透超越了餐饮范畴,延伸至文化艺术领域。纪录片跟随完成了欧洲艺术史学位的怪素,记录了她如何将小红书变成个人“线上展厅”。尽管申请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未果,她却通过平台分享图像作品,吸引众多网友专程前来探寻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底蕴。怪素认为,“如果人们只以‘中餐之都’来理解杜塞尔多夫,显然很可惜,”怪素在片中说,“这座城市同样拥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同样的文化创造力也绽放在杜塞尔多夫的脱口秀舞台上。一只雪梨、杜塞哥、小含含等爱好者以一己之力建立起当地中文脱口秀圈子,通过小红书招募观众、发布信息,使每周一次的开放麦成为华人青年的精神家园。在这个莱茵河畔的城市里,来自东方的幽默与智慧找到了新的生长土壤。
![]()
在杜塞尔多夫生活了32年的老源,在纪录片中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杜塞尔多夫这几年的变化非常大,”他感慨道,“中资企业的扎堆带来了结构性变化,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加速了华人进入城市、扎根城市的速度。”这种“扎根”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更是情感和文化上的归属。随着小红书上的分享日益丰富,杜塞尔多夫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华人生态圈——火锅店、兰州拉面店,还有奶茶店、糖葫芦店、麻将馆、剧本杀店……这些业态不是聚集在特定的唐人街,而是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本地生活无缝融合。它们与德国当地的商店、餐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杜塞尔多夫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
有趣的是,这种融合是双向的。纪录片捕捉到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随着因小红书推荐而火爆的中餐馆日益增多,德国本地居民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镜头跟随一位德国年轻人走进中餐馆,看他从最初对麻辣的谨慎尝试,到后来主动探寻“隐藏菜单”,甚至开始了解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同时,剧本杀、KTV等娱乐方式也开始进入部分德国年轻人的生活圈。这种基于日常生活产生的文化交融,展现了中国社交平台在促进跨文化理解中的独特价值。
可以说,《寻找杜塞尔多夫》揭示的不仅是一座德国城市的转型,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融合模式。在这里,中国文化的传播不再依赖于地理上的飞地,而是通过社交平台的连接,以更分散、更深入的方式融入当地生活。小红书在此过程中,并非扮演居高临下的“定义者”,而是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让不同的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最细微处相遇、对话、互渗,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
这部纪录片在北京时间10月26日举行中德双城首映。观众通过镜头看到,一座城市如何被它的“使用者”重新定义,而一个社交平台又如何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城市使用手册”。在这个手册里,没有非此即彼的归属,只有多重身份的和谐共存。杜塞尔多夫或许没有唐人街,但它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某个转角找到“家”的滋味,在异国他乡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中德两国的文化交流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