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盛夏,少年孙某某在球场上奔跑如风。502分的高考成绩,加上87分的体育高分,让他成功被贵州一所医科大学运动康复专业录取。这个普通家庭的体育特长生,仿佛已经握住了通往未来的钥匙。
作者 | 磊叔
编辑 | 磊叔
题图 | AI制
命运在入学复查时急转直下。连续三次色觉检查,结果一致:色弱。而招生章程上,“不招色盲色弱”的规定白纸黑字。一纸退学通知,终结了他的大学梦。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高考前重庆合川区人民医院出具的体检报告还明确标注着“色觉正常”。如今,多家医院的复查结果却与大学如出一辙。
一、规则的缝隙
![]()
高校有没有资格复检?答案是肯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赋予高校这项权力: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学校应按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从程序上看,遵义医科大学照章办事,似乎无可指摘。
问题出在规则的衔接处。教育部仅规定“色弱不宜报考医学类”,高校却可自行增设“不录取”条款。这就造成了制度上的灰色地带:同样的条件,在不同的学校可能面临截然不同的命运。
运动康复专业是否必须限制色弱?各校标准不一。部分院校允许色弱生戴矫正镜完成学业,有些学校则直接关上大门。孙某某不幸撞上了后者。
二、 “高考志愿规划师”的生意与谎言
![]()
“高考志愿规划师”声称能凭借专业知识和内部信息,为考生量身定制志愿方案,收费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某机构工作人员信誓旦旦:“100%,只要过线,我们就可以保录本科,保证不退档。”然而当结果不如意时,他们往往以“学生坚持己见”为由推卸责任,甚至明确表示“基本没有退费”。
颇具讽刺的是,这个听起来专业的职业,并未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教育部也多次声明,从未发放过此类职业资格证书。
在孙某某的事件中,如果有人能准确评估其身体条件与专业匹配度,悲剧或许可以避免。但现实是,许多“规划师”并不具备提供等值服务的专业能力。
三、谁该为错误买单?
![]()
孙某某案例中,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为何高考体检与入学复查结果大相径庭?
色弱检测本身存在主观性。检测环境的光线、工具版本、操作时长都可能影响结果。有资料显示,高考体检人均耗时不足2分钟,而高校复查可能达15分钟/人。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轻微色弱在初检中被忽略。
但后果却要由考生独自承担。家长悲愤地表示:如果高考体检准确提示色弱,他们绝不会报考该专业。然而当体检错误发生时,却缺乏有效的追责和补救机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每一次公平被破坏,都意味着公众对教育制度的信任被削弱。当制度存在漏洞且无人负责时,受损的不仅是某个个体,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公信力。
四、教育需要更多温度
![]()
退学处理符合规定吗?程序上是的。但从情理上看,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考上大学的青年,因为一个可能并不自知的身体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这其中的人性化考量显然不足。
事实上,现行规定也提供了灵活空间。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体检争议申诉期”,允许有异议的考生自费在指定医院进行终检。或者,对于色弱学生,是否可以评估其是否真正影响专业学习,而非一刀切拒绝?
一位乡村教师曾说:“教育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赛,而是一群人携手点亮星光的旅程。”这句话在今天听来尤为珍贵。
我们的教育体系,除了规则与程序,是否也能多些对个体的关怀?在执行规定的同时,是否也能多考虑学生背后的努力与梦想?
那个被迫退学的体育生,现在回到了复读教室。书本知识或可重新拾起,但内心的创伤需要更长时间愈合。家长说,孩子已经“学不进去”了。
而那些号称能“保录”的高考志愿规划师们,仍在各大平台招揽生意。他们的广告语依然诱人,仿佛通往大学的路有他们就能变成坦途。
教育公平这根弦,一旦松动,便会奏出刺耳的音符。今天是一个体育生因色弱被退学,明天又可能是谁因何种规则漏洞而梦想破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