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连绵的青山下,有个叫老杨的农人做了件让乡邻们津津乐道的事。
去年三月春耕时节,他牵着新买的黄牛从集市回来,牛轭在牛背上晃悠,发出吱呀声响。

这头三岁口的黄牛毛色金黄,鼻镜湿润,老杨给它取了个与庄稼汉形象格格不入的名字——奶糖。
最初的日子,老杨严格按照农家的规矩训练奶糖犁地。
清晨的薄雾里,他手把手教奶糖认识犁铧的重量,如何在田垄间保持直线,可奶糖总爱用温热的舌头舔他的手掌,像在讨好,又像在撒娇。
![]()
有次犁地时,奶糖的蹄子陷进泥坑,老杨费力搬动它的腿时,看见牛眼里滚落大颗泪珠。
就是从那个春天开始,变化悄然发生——老杨依旧每天清晨四点起床,但不再是给奶糖套缰绳,而是多准备一份草料。
当邻居家的牛在田里喘着粗气时,奶糖正在山坡上悠闲地啃着带露水的青草,老杨扛着锄头下地,奶糖就默默跟在身后,像忠诚的护卫。
![]()
夏日正午的太阳毒辣,老杨在玉米地里锄草,汗珠顺着脊沟流成小溪,奶糖会聪明地找到树荫,却不独自乘凉,偏要站在能看见主人的位置。
它的尾巴不停甩动,既驱赶蚊蝇,又像在给老杨打气,有回老杨中暑头晕,奶糖竟用角轻轻顶着他的后背往树荫下推,鼻腔发出焦急的呜咽。
![]()
秋收时节最是忙碌,别家都是牛车满载稻谷,老杨却自己拉着板车,奶糖只在旁边驮两捆轻巧的稻穗。
村里人笑他傻:“买头牛当祖宗供着?”老杨摸着奶糖的耳朵说:“你们不懂,它夜里会给我留暖炕的位置,下雨知道往家跑,这哪是牲口,分明是老来伴。”

冬天的火炉边,老杨给奶糖梳毛的动作格外轻柔,梳下来的牛毛他仔细收着,说要攒够给爸爸做个毛毡坐垫。
奶糖舒服地眯着眼睛,偶尔用头蹭蹭老杨的膝盖,窗外飘雪时,这一人一牛的剪影映在窗纸上,竟比许多人家都显得温暖。
![]()
其实在渝东的村村寨寨,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
张婆婆家的年猪养到寿终正寝,李老汉的看门狗有专属藤椅……这些与土地打交道的农人,比谁都懂得生命的分量。
他们嘴上说着“畜生就是畜生”,可喂食时总偷偷多抓把粮食,生病时彻夜守着牲口棚。

老杨从城里买来现代化农具,他却依然坚持带着奶糖出工。
现在他们有了新的默契——老杨操作微耕机时,奶糖就负责看管水壶和毛巾,偶尔“哞哞”两声提醒主人休息。

有次老杨故意把犁套往奶糖身上比划,这聪明的家伙立即躺倒在地四脚朝天,耍赖的模样逗得全村人捧腹。
或许在世人眼中,牛的价值在于耕田拉车!
但对老杨来说,深夜归家时棚里那盏温暖的灯,孤独时身边沉稳的呼吸声,清晨推门看见的期待眼神,这些看似无用的陪伴,恰恰照亮了琐碎平凡的农耕岁月。
![]()
就像他常对奶糖说的:“你陪着我,我护着你,咱们谁都不亏欠谁。”
当最后的夕阳给奶糖的绒毛镀上金边,当老杨粗糙的手掌抚过牛角上的年轮,你会发现这早已超越了饲养与被饲养的关系。

这是两个生命在岁月长河中形成的共生之舟,满载着无需言说的温情,在炊烟袅袅的山村里,静静停泊成最美的风景。
图源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