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3 日清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介入手术室内,气氛紧张却有序。手术台旁,国产 “妙手” 机器人的机械臂泛着冷光,而屏幕另一端,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医院的心脏介入专家阿兰・科恩教授团队正通过 4K 超高清画面,紧盯患者心脏的实时影像 —— 一场跨越 9000 公里的全球首例跨国远程机器人辅助经导管心脏介入手术,即将拉开帷幕。
这场手术的筹备,早在半年前就已启动。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攻克跨国网络的延时难题。心脏介入手术对精度要求极高,哪怕 0.1 秒的延迟,都可能影响机械臂操作的准确性。为此,中法团队联合通信技术专家,搭建了专属的高速加密网络通道,经过上百次模拟测试,将网络延时稳定控制在 20 毫秒以内,相当于人眼眨眼时间的 1/20。“我们甚至模拟了不同时段的网络波动,比如欧洲的早高峰、中国的用电峰值,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定传输。” 中方技术负责人李工程师回忆道。
手术开始后,中方主刀医生王主任先为患者完成穿刺定位,随后将机械臂的操控权同步至巴黎团队。阿兰教授通过特制操控台,远程调整机械臂角度,小心翼翼地将介入器械输送至患者二尖瓣位置。屏幕上,两国医生的声音通过实时翻译系统无缝衔接:“瓣膜定位偏差 0.5 毫米,需微调机械臂 X 轴参数。”“收到,已调整,血流信号正常。” 每一次指令传递、每一次操作调整,都凝聚着双方的默契与严谨。
![]()
术中还曾出现一段小插曲:患者突然出现短暂心率波动,中方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整麻醉深度,巴黎团队则同步暂停器械操作,全程紧盯心电监护数据。短短 30 秒内,双方协同完成应急处理,心率恢复正常。“那一刻,我们仿佛就在同一个手术室,没有距离感。” 王主任事后感慨道。
历时 1 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超声显示,患者二尖瓣反流几乎消失,心功能指标良好。当两国医生隔着屏幕共同宣布手术成功时,手术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鲜为人知的是,为了配合巴黎的时区,中方团队提前一周调整作息,每天凌晨 3 点开始模拟训练;阿兰教授团队则放弃了周末休息,反复研究患者病例,优化手术方案。
这场跨越万里的手术,不仅突破了地理与技术的限制,更搭建了中法医学合作的新桥梁。它证明,在智能化医疗的浪潮下,全球协同诊疗不再是空想,未来将有更多患者能通过远程技术,享受到世界顶尖的医疗服务。正如阿兰教授所说:“这不是终点,而是全球远程心脏介入治疗的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