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周在网易号写了三年文章,前两年几乎没什么水花,直到去年夏天才突然开窍,如今篇篇阅读量过万,粉丝也攒下了小两万。他常说自己的转变,全靠摸透了网易读者的“脾气”。
2022年那会儿,老周专写时政评论,行文四平八稳,跟在百家号发的内容没两样。可网易号后台数据惨不忍睹,偶尔有几条评论,还都是“太官方”“没话说”这类吐槽。有次他写职场内卷的话题,照搬之前的理性分析框架,结果评论区就两条留言,其中一条还是“小编自己上过班吗?”,这让老周既沮丧又困惑。
转机出现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做自媒体的小陈提醒他:“网易号读者就爱‘有料又有共鸣’的东西,光讲道理没用,得带点烟火气。”老周回去翻了半天平台爆文,发现那些高阅读的内容都有共性:要么追着当天的热点,要么聊的是大家都能插得上话的家常事。
他决定改弦更张。当天正好有个关于“老年手机适老化改造”的新闻上了热搜,老周结合自己帮母亲调试手机的经历,写了篇《那些被智能时代落下的老人,真的需要简单点》。标题没玩花哨的,正文里全是“字体调最大还看不清”“弹窗广告关不掉”之类的细节,结尾还加了句“你家老人有过类似烦恼吗?”。
没想到这篇文章当晚就破了万读,评论区更是炸开了锅。“我妈上次误点付费项目哭了半天”“厂商就该看看这些真实需求”,跟帖刷了几百条,还有人分享自己的解决办法。老周盯着屏幕突然明白,网易读者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分析,而是能代入自身的真实故事。
之后老周彻底找准了方向。追热点时总加些生活化视角,写财经新闻就聊“工资卡里的钱该怎么理”,讲科技趋势就说“新手机的功能到底实不实用”。他还发现视频内容更吃香,毕竟平台数据显示视频消费占比都超七成了,于是学着拍些短评视频,画面简单但观点鲜明。
有次他聊“年轻人该不该跟风攒钱”,故意写了两种对立观点,标题加了感叹号:“月薪五千到底该攒钱还是该享乐?这两种活法都有道理!”文章一发,评论区立刻分成两派争论起来,互动量直接冲到平台前列。这正应了他后来总结的经验:带点争议性的话题,总能勾出大家的表达欲。
现在老周的网易号越来越火,他最看重的不是阅读量,而是跟贴区的热闹劲儿。他常跟新人说:“别光盯着写什么,多看看读者在聊什么。这里的人爱热点、懂共情、敢说话,把这些摸透了,内容自然有人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