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爸爸,我要看大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丝馆”),游客卢宇高高抱起6岁的女儿玲玲,凑近往“水晶宫”内张望。这里是全球首例成功整体打捞的古代沉船——“南海I号”保护发掘现场,自2007年连同周围的海水、淤泥被巨大的沉箱包裹出水后,这艘沉睡海底八百余载的南宋古船便静卧其中。
![]()
充满传奇色彩的“南海I号”静卧于“水晶宫”内
此前,观众隔着“水晶宫”的玻璃能看到考古现场发掘和船体保护动态,眼下,出于工程安全所需,玻璃被围挡起来,里面一派忙碌景象。“历经十年保护发掘,我们已于2023年完成了对船舱文物的全面提取。如今,进入了船体保护新阶段。”据海丝馆副馆长郭亨文透露,从今年5月起,工作人员开始逐步拆除陪伴这艘沉船18年的沉箱。不久的将来,充满传奇色彩的“南海I号”将展露真颜。“沉箱拆除后,将架设文保廊道、监测显示屏幕等设施,观众可更近距离,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参观船体。”
从发现、打捞到发掘、研究,近40年的时间里,“南海I号”的每一步都近乎“首创”,皆牵引着学界的目光。它如同一枚时间胶囊,封存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繁盛,为解码南宋人的生活提供了一把钥匙,也见证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历程,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
2015年底暴露的沉船基本轮廓及各船舱货物
作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南海I号”出水了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物残骸、植物果核、人类遗骸等文物18万余件,创下了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提供了坚实论据。这艘残长约22米、宽约10米的远洋贸易商船,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本身亦承载着极为丰厚的信息,对于开展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航运、对外贸易与交流等研究都有着重大价值,学界称它为“海上敦煌”。
整体打捞,世界首创
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游人如织。温润潮湿的海风吹拂下,人们在碧波荡漾的南海边享受休闲时光。不远处,一座形似海螺的建筑临海而立,这是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也是“南海I号”的安家之处。
![]()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38年前,在距此东南方向38海里的海域,这艘南宋古船被发现。彼时,我国的水下考古尚处起步阶段,几乎是白纸一张,既无打捞经验,也无现成模式可循。就在发现“南海I号”同一年,国家层面成立了一个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并开始做人才储备:一方面是“走出去”,把人送到国外去学;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邀海外专家前来培训。1989年至200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先后承办了五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崔勇是第一期的学员,也是第一个在水下摸到“南海I号”的考古工作者。他透露,从1987年发现,1989年首次调查,2001年重新定位,到2003年决定打捞,共经过了八次调查。实践证明,潜水的停留时间有限,能见度差,摸黑作业效率低且难以保证准确度,决定采取整体打捞的方法。但这一思路提出后,业内存在不小的争议:整体打捞古沉船遗址,在世界水下考古历史上尚属首次,无据可考、无例可循,技术风险不可控是难题。
为了保证打捞的安全、科学,各方高度投入。水下考古团队多次下潜,全面了解沉船的沉态、朝向、淤泥深度,并细化到洋流流速、流向,以及海底状况等。整体打捞方案经过多次论证,不断修改,确定可行后,2005年,岸上开始建海丝馆。“这个计划在当时也是冒险:如果沉船打捞失败,博物馆算是白建了。很幸运,我们都成功了。”崔勇感叹。
![]()
“南海I号”被整体打捞出水
经过多年的准备,“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在2007年启动。在精准定位船体范围后,一个巨大的空心沉箱下沉至淤泥中,完全罩住沉船。36根钢梁依次穿过沉箱,使其变成一个巨型网兜,最后整体起吊。“沉箱40米长,14米宽,要把沉船正好套进去,实际操作不能有分毫差错。”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时任“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的孙键坦言,他当时很担心沉箱把船切碎了。这就像从海底取上来一篮子鸡蛋,又不能让鸡蛋破损,其难度可想而知。后来“南海I号”全面保护发掘时,揭开左舷,船体距沉箱边仅20厘米,这一惊险细节至今令他后怕。
最终,历时八个月,“南海I号”终于被整体打捞出水,并通过气囊拉移进专门为之建造的“水晶宫”内。这一创举的背后,有众多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科技加持,归根结底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此后,集保护、发掘与展示于一体的考古工作陆续展开,逐步揭开这艘宋代古船的神秘面纱。
![]()
“南海I号”被拉移进专门为之建造的“水晶宫”内
外销货物,融合中西审美
自古以来,阳江人便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路资源,沿江而商,逐海而居。这里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南来北往水陆货物集散之地。“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诗句,正是千年前商旅云集、帆樯如林的真实写照。
“南海I号”出水的文物中,尤以瓷器为大宗,多达17万件,囊括了当时大多数外销瓷窑的产品。记者从上海赶赴海丝馆采访时,这里刚刚焕新了三大特色展区。其中,“陶瓷名窑美其美”展区升级后,汇聚十二窑口近千件瓷器珍品。青瓷的素雅、青白瓷的莹润、酱釉瓷的拙朴在展柜中交相辉映,印证着当年海上贸易的繁荣。
![]()
“南海I号”出水的文物中,尤以瓷器为大宗
徜徉展厅,景德镇窑的青白釉印花芒口碗令人印象深刻,此款瓷器口沿没有施釉,据讲解员梁宝丹介绍,这是为了方便海外客户镶金银边等二次加工。“这属于‘来样定制’和‘半成品加工’,是南宋时期比较流行的贸易方式。你看福建德化窑的这个瓷碗开口特别大,是为了供给东南亚等地区,因为当地有吃手抓饭的饮食习惯。”她将记者目光再引向一款福建磁灶窑的绿釉瓷,内壁是三叶草花卉纹,光滑发亮,通体施绿釉,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应是供给中东地区的。”
![]()
磁灶窑绿釉印花菱口碟
沿途贸易中,货币是重要媒介。“南海I号”出水有几百枚银铤,有些因海水锈蚀融在一起,形成两块、三块甚至多块的凝结物。考古团队还发现了许多金叶子,以及已统计出来的两万多枚铜钱和仍未拆分统计的铜钱凝结物,足以证明这艘商船准备开展大宗的海外贸易。沉船上发现的铜钱中,年号最晚的是南宋淳熙元宝,这有助于沉船年代的判断。
![]()
银铤凝结物
公平贸易,还依赖精密的衡器工具。“南海I号”出水了一套天平与砝码,做工精致、大小规范。“巧合的是,在沙特塞林港也发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天平砝码,这证明南宋时期,我国已经和中东有密切的贸易联系。”在郭亨文看来,共同的称量工具,将宋代的中国与印度洋彼岸的港口城市紧密相连,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佐证。
![]()
天平组件
“南海I号”上还出水了9片阿拉伯墨书瓷片。据海丝馆水下考古技术部副研究馆员赵峰透露,这些墨书瓷片在船舱货物区之外发现,极有可能是船员的生活物品,这证明船上或有阿拉伯人同行,体现了外国人群在“南海I号”这趟贸易和航行之旅的参与。
![]()
阿拉伯墨书瓷片
船上数量丰富的文物,不少有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痕迹。以1987年打捞出水的首件金器为例,这条宋金项饰全长1.72米,重566克,由四股八条纯金线编织成麻花状人字形纹路,带钩端饰有浮点纹和璎珞纹,融合阿拉伯、宋地与辽地艺术风格。郭亨文表示,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联通世界的通道,不仅有贸易,也是经济文化交流、和平友谊传递的通道。
![]()
金缨络胸佩
船员十二时辰:远洋生活缩影
“一艘满载货物的船,其实是一个微型社会。航行中,船上有相当数量的人一起生活,会有大量的生活物资和个人携带物品。它相当于一个小型聚落,留下不同性质的遗存遗物。”孙键说。
“南海I号”出水的文物中,不光与贸易相关,还有许多船员远洋的生活用品。透过这些文物,一幅南宋船员十二时辰的生活图谱徐徐展开。
辰时,晨光照亮港口,商船静卧码头,船员忙着装货。这些货物来自全国各地的店铺和窑口。“南海I号”出水的文物中,一些金叶子、银铤表面铸有店铺工匠名、地址等戳记,例如“杭四二郎”“张二郎““霸南街东”等。很多陶瓷底部有笔墨书写的字迹,包括姓名、地名以及特殊符号。这些墨书印记,多是商人为标识货物归属所写。
![]()
金叶子
到了午后的未时,船队驶离泉州。至于为何判定这艘商船从泉州出发,赵峰解释道:“我们发现,商船的瓷器大多来自泉州、福州附近的窑址,来自福建的瓷器与江西、浙江等地所产的瓷器混装在一起。”从节省成本的角度和瓷器的装载情况来看,将这些不同地区所产的瓷器运至泉州再集散出口,是最划算的。再结合南宋时期,设立市舶司的泉州成为福建地区对外贸易最为重要的港口,可以推断“南海I号”应是从泉州出发的。
申时,船员进食。在“南海I号”上发现了许多动物遗骸,包括羊骨、鹅骨、猪骨、牛骨等等。部分动物骨骼有烧过的痕迹,说明当时采用的是便捷的烧烤烹饪方式。“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鹅笼,里面有七具鹅的骨骼,这表明船上豢养了活体动物。”赵峰透露,船上还出水了整罐的咸鸭蛋和腌制的植物果核。这些腌制品,是为了远洋航行特意选备的,和今天沿海居民的饮食习惯非常相似。“海上生活不同于陆上生活,但又根植于陆上生活,通过这些文物可以部分复原南宋社会生活。”
![]()
展厅一角,根据考古发掘的兽骨、果核、鱼骨等物品,复原了当时船员在船上用小锅烹煮食物等场景
日落后的戌时,是船员们的社交时间。被誉为海丝馆镇馆之宝的海螺雕杯,以夜光蝾螺制成,表面雕刻着精美的缠枝花纹,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这是宋人用来盛放美酒的容具,在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得到印证:“南海出大螺,南人以为酒杯”。
“我们在船上发现了酒罐。”赵峰告诉记者,“南海I号”出水的酱釉罐,肩部有“玉液春”“酒墱”印文。通过成分检测,罐内还残存有酵母、曲霉、青霉等酒的成分,证实这些罐子原来是装酒的。此外,还有砚台、研墨的墨条等,可以用来写诗作画。“我们还发现了雕刻未完成的玉像残件,证明船员会在船上做些手工。”
![]()
南海窑酱釉四系罐
千年前的波涛,依旧翻涌
此行有个画面令记者印象深刻:当驱车横跨海陵岛跨海大桥后,一条南北走向的“南海I号大道”映入眼帘。当地人介绍,这条路因沉船发掘而建,近些年成为进出海陵岛的必经之路。
“我中学的时候,要到如今这片十里银滩,需要翻过一座山,那时候还没有通车。”海丝馆一位工作人员指着馆外游人如织的沙滩回忆道。作为土生土长的阳江人,她亲历了“南海I号”出水后这片土地的变迁。海丝馆拔地而起时,它是所在地区的第一座现代建筑,而如今这里已经是一座城市,不仅海丝馆周边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的房价都因此攀升。节假日、寒暑假,当地酒店、餐馆的人气高涨,自驾从各地来旅游的家庭游客不在少数。
![]()
海丝馆周边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阳江依托“南海I号”的影响力,探索出“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使海上繁荣在千年后焕发新生。更多的文旅商融合项目在不断上新:从海丝馆往西看,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建设之中。海丝馆南门外,“南海I号”仿古船文化景观建设项目,正在完善舞台演艺区。一个更大的蓝图正在擘画,整个海陵岛将被建设成为“南海I号”海丝文化博览园,总面积达200公顷。
离开阳江,有一个场景一直印刻在记者脑海中挥之不去——海丝馆内,近千年前形如小刀的铁条静静躺在展柜中,而直到今天,刀具依旧是当地的特色产业,是中国知名“刀剪之都”阳江的“三宝”之一。这样跨越千年的互文,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统一性的鲜活注脚。
千年前,“南海I号”映照着阳江的海上贸易辉煌;千年后,它注视着这座滨海小城的发展。在时间的长河中,这艘古船仿佛从未沉睡,始终在驶向未完待续的文明交流之路上。
![]()
原标题:《吾乡大藏·阳江 | 历时20年,涛声中打捞出一座“海上敦煌”》
栏目主编:邢晓芳
本文作者:文汇报 李婷 沈钦韩 叶辰亮
图片来源:除馆方供图外,图片均由采写小组成员拍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