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到黔东南,列车从群山之间穿出,云雾氤氲的空气带着酸汤的香气,让人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
贵州的许多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风情秀”、贵阳的“都市繁华”,而凯里却没有那么热闹——它只是安静地在那,既不为谁表演,也不着急被定义,像一碗热气腾腾的酸汤粉,看似寻常,却藏着层层滋味。
![]()
![]()
凯里的白岩村@拖延症晚期
在这里,你能嗅到最真实的贵州味道。那些火遍全网的贵州美食——酸汤鱼、酸汤粉、冰浆、贵州火锅——在凯里都能找到最地道的原型。对吃货而言,这里是一种味觉的归乡;对旅行者而言,这是一场通往贵州灵魂深处的邀约。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打卡”与“滤镜”,不妨给自己两天,来凯里待一待。从贵阳出发高铁半小时,就能坐在凯里老街的石凳上看人来人往,在雨后的巷子里看雾、听风,或在粉馆里用一碗酸汤唤醒味蕾。
![]()
凯里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始终保留着一种“活人感”。清晨的菜市场,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午后的鼓楼下,老人们谈笑风生;傍晚的街角,香味与灯火一同亮起。
凯里老街,就是认识这座城市的最佳入口。走进去,就像推开一扇时光的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而去,两旁是木质老屋与紧挨的铺面。屋檐低垂,风铃在微风里轻响。木门漆色斑驳,却依旧被擦拭得干净光亮。
![]()
凯里老街的特色竹编@花菜阿良
摊位上摆满了苗银、蜡染、木雕、竹编,琳琅满目,闪烁着手工的温度。与贵阳文创街区那些精致的小店不同,这里的摊位少了些修饰,却多了几分真气。
摊主坐在门口,边与街坊聊天,边低头做活儿,不时抬头冲你一笑。那一笑,不是客气的营业笑,反而透露着一种生活的从容。
![]()
![]()
手工艺人在集市上缝制刺绣作品(上);
精细的银饰与布艺作品(下)@花菜阿良
继续往深处走,城市的呼吸变得可感。清晨的“鸟山”人声鼎沸,鸟笼高挂,清脆的鸣叫此起彼伏。养鸟,是黔东南人的生活情趣,也是一种悠然的哲学。
有人说,听一曲鸟鸣,足以忘却俗世的喧嚣。再往前,是斗鸡的集市。雄鸡昂首,羽毛在阳光下闪光,观战的人群围成一个圈,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那种豪气与热烈,既是一场民间娱乐,也是凯里市井性格的具象表达。胜败在一瞬之间,气势却在空气里久久不散。
![]()
![]()
凯里的斗鸡文化@花菜阿良
老城漫步,青石板在脚下微微回响,巷口飘来锅里的洋芋香,雨后的空气夹杂着湿润泥土味和炭火气息。有人在巷子里喊着账单,你伸手付钱的瞬间,才发现自己已经和这座城同步呼吸。
![]()
雨中凯里的朦胧感@云边有个华师傅
如果说贵阳的夜晚是霓虹闪烁的现实剧场,那么凯里的街头,尤其在雨夜,则像是一部缓慢展开的文艺片。
从凯里火车站一路走到渡船口巷,街道狭长而幽深。雨丝打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光。昏黄的灯影晃动着,空气湿润得像一层薄雾。偶尔有摩托车从巷口疾驰而过,尾灯在水汽中拖出一道模糊的红线。
这正是毕赣电影的世界:潮湿、朦胧、带着诗意的荒凉。会让人恍惚间想起《路边野餐》里的镜头,那些没有明确叙事的时间与梦的重叠——现实、记忆与幻象交织在一起,连呼吸都变得缓慢。跟着电影的镜头一路圣地巡礼,仿佛真的走进了电影里那个“荡麦”的世界。雨夜巷子、昏暗的灯影、若有若无的对白……哪怕你只是个匆匆路人,也会在某一刻被卷入那种独特的氛围,生出想要停驻的念头。
![]()
![]()
![]()
电影《路边野餐》剧照
在街角的茶馆,我看见几位老人围坐着下棋,桌上的茶水氤氲着白气。那一幕让我想起电影里陈升走进废弃诊所时的画面——墙皮斑驳、灯泡微颤,时间似乎被凝固在潮湿的空气里。
电影中的凯里总是带着一种“未完成”的感觉:电线在空中交错,铁门半掩,风把旧海报吹得微微起卷,像是在提醒人们,梦还没有散场。
再往前走,是一条通向山边的小路,路尽头有一座孤零零的电影院,招牌的字已经掉了一半。有人在放映老片,昏暗的光从门缝里渗出来,照亮了雨后的水汽。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毕赣镜头里的凯里除了是一个地理空间外,也蕴藏着一种被时间包裹的情绪:关于故乡、记忆、遗忘,也关于人与梦之间那条永远模糊的界线。
![]()
一条通往山间的小路@云边有个华师傅
对许多文艺青年来说,凯里是一个影像的象征。那种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氛围,像是这座城市的底色。雨夜的街巷、昏暗的灯影、远处传来的摩托轰鸣,构成了“凯里时刻”的独特质地——一种让人不由自主想停下脚步的慢。
走在雨后的凯里,感受电影感的具象化@云边有个华师傅
或许正因为时间在这里变得迟缓,人们的生活也多了几分柔软与诗意。不再急着去哪里,只想在这湿漉漉的空气里,听雨滴敲打伞面,看人影在街角交错。那一刻,连最平凡的巷弄都刷上了一层青绿色的滤镜。
![]()
集市上五颜六色的线@奶昔昔
苗族的刺绣,被称为“用针写诗的艺术”。每一针都藏着故事——花鸟走兽、神话图腾、家族纹样。那些看似随意的线条,实则是对生活的书写。年长的绣娘告诉我:“绣花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记。”在苗家人心中,绣的不是布,而是岁月与心愿。
![]()
![]()
低头认真工作的绣娘们@云边有个华师傅
她们的针线细若发丝,却能缝出一个世界。苗绣常用丝线、金线或银线,色彩浓烈而不喧哗——大红配靛蓝,银白衬翠绿,层层叠叠,如山中云霞般灵动,每一件绣品都是一种传承的密码。图案中的蝴蝶,是创世的母亲;蜈蚣与龙纹,象征着力量与庇护;几何纹路则暗藏家族的印记。
![]()
![]()
苗绣之美,蜈蚣与龙纹(上);几何图案(下)@奶昔昔
在凯里的集市上,你常能看到绣娘坐在门口,一手拿针,一手捋线。她们不用图纸,全凭心记与手感。针线在指尖翻飞,时间也在其中被缝进布里。她们低头的神情专注而安然,仿佛世界的喧嚣都与她们无关。苗绣之美,不只在绣出的花鸟鱼虫,更在那份“慢”——慢到一针一线,都在叙述岁月的温柔与坚韧。
![]()
绣娘专注于手工制作过程@奶昔昔
侗族的木雕、织锦也在此比邻陈列。孩子们穿梭其间,追逐打闹;大人们边讨价还价边唠家常,有人提起明天的赶集,有人讨论哪家酸汤粉更正宗。
集市里弥漫着银的光泽、布的香气,还有油炸小吃的热浪。远处传来苗歌侗曲的旋律,悠远而自在。那种声音,不为谁而唱,却足以让人动容。
![]()
![]()
集市上各式各样的摊位,颇有苗族特色@云边有个华师傅
这里的“非遗”,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它与饭桌、节庆、情感交织,不是悬挂在展柜中的冷物。买一条苗绣腰带,不仅带走一件手工艺品,也算是参与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延续。
在凯里,传统被看作一种被不断生活化的当下,有着一种不为展示而活的真实。凯里的人、街、味道,都不追求被看见,他们只是自然地流淌着生活的节奏。针脚之间,时间流动得有声有色。
![]()
热气腾腾的酸汤鱼
凯里并不喧闹,城市灯光不多,街边的小吃摊却一盏一盏亮起。油炸豆腐、烤鱼、糯米饭团的香气在空气中交织。人们或坐或站,边吃边聊。孩子的笑声、摩托的轰鸣、锅里的滋滋声,组成了只属于凯里的交响曲。而早餐桌上的酸汤粉,是凯里人每天的仪式。天未亮,粉馆里已是人声鼎沸。红油翻滚,酸香扑鼻,本地人低头大口吸粉,仿佛这就是开启一天的唯一方式。
那碗粉里藏着许多讲究。酸汤以番茄、稻米、糯玉米、辣椒发酵而成,汤底酸而不涩,香而不腻。真正的凯里酸汤,不靠调味料取巧,全靠时间发酵出的自然滋味。在迎欣酸汤粉、罐罐香砂锅粉这样的老字号里,一碗粉往往能连接起几代人的记忆。
《早餐中国》拍过的万博粉馆,每天早晨门口都要排起长队,即使走在马路对面,也能被那股香气“劝”得转头——凯里人对“酸”的热爱,大概是从骨子里腌出来的。
![]()
![]()
万博粉馆的正宗凯里酸汤粉@耙耳朵出门啦
烈日炎炎时,若再来一杯当地的冰浆,那便是夏天最直接的幸福。白色冰沙裹着酸甜果味,冰凉瞬间窜满全身。那种纯粹的畅快,就像凯里这座城一样,不做作,不矫饰。
老城区依山而建,新区沿河而生,楼宇与瓦舍在湿润的空气中交叠。凯里是一座介于热闹与宁静之间的小城。没有成群的游客,也没有千篇一律的景区套路;有的是老街上背着背篓的本地人,菜市场里升腾的酸汤香气和鼓楼旁老人们不紧不慢的笑声。
而凯里那种所谓的电影感,让我感觉和重庆很相似,层叠的山体、潮湿的空气、斑驳的灯光和弄弄的市井气,构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但相较于重庆的火热,凯里更像这里的美食——懂得慢发酵,也懂得留余地。时间似乎有着和《路边野餐》中一样的魔法,让人感觉慢了半拍。它不张扬,也不刻意,却可以在每个转角、每声风雨中,流露出最真实的生活味。
![]()
策划 / 悦游编辑部
编辑 / Oliver
助理编辑 / Gloria
撰文 / 西西
图片来源 / 小红书博主@拖延症晚期、@花菜阿良、
@云边有个华师傅、@奶昔昔、@耙耳朵出门啦、视觉中国
版式设计 / CNT ARTROOM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