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网上一张老图翻出来,林徽因团队当年做的国徽方案,朋友群里有人说美,有人说不太像国徽,我盯着看了几遍,心里打的主意很简单,这东西好看,挂家里墙上也行,真要上国徽不太合适。
事摆在1950年,说新中国刚立起来,街路还在修,工厂还在点火,一个国家需要个像样的门脸,贴在大会堂顶上,压在公文封皮上,印在护照上,跑到联合国大厅里让人一眼认出来是中国,这玩意不是给小圈子讲趣味的,是给所有人看的。
玉璧一圆,里头一颗红星,底下齿轮,两边麦穗绕一圈,这思路懂,文化底子也在,远远看过去像个圆盘,像个挂件,像节日摆台的盘子,走到人群里站在大门口,识别不算快,天安门一放,屋檐一条线,城楼一块面,灯笼一挂,眼睛扫过去就明白是这地方。
国徽不考作品集,考气场,中央给的要求就那八个字,人民民主专政,往墙上一挂要能立住,要让人看见就知道站位在哪。
那几年刚打完仗,部队还在收队,工地上都是新砖新瓦,对外要有亮相,对内要能凝成一股劲,一张脸要硬,要稳,林徽因那版,从构图到气质,柔,雅,讲得是文化的呼吸感,放在书房里讲故事挺好,走到礼堂门口当国家的标志,力道不够。
她在做的,其实是封家书,玉璧是礼器,麦穗是土地,齿轮是工厂,红星放中间,线条克制,逻辑清晰,审美往上拎,想让国徽不只是一枚标志,还能把精神托起来,建筑师的手法加一点哲学意味,这路数不少见,也不低。
建国头几年要的东西简单,统一识别,凝聚人心,外面看过来能立刻读到我们是谁,工人、农民、共产党这个叙述不能丢,定稿把星放在上,天安门立中,齿轮和麦穗分两边,红绶带收住结构,这叫明示,不让人猜,有人一提稻米要在,南方的粮食画面得有,周总理一句提醒就把全国都放进去了,这是政治表达,不是修辞游戏。
美是美,功能要过关,国徽要能在风里雨里撑住,旗杆下抬头看见就能稳住心,这事不是艺术输,是位置对不上。
好设计要能走到老百姓心里去,像那家快餐店的大写字母,远远看就知道,像手机背面那只果子,村口小卖部的小孩也能认出来,识别是第一件事,国徽更是,国家刚走出战事,建设忙着上马,靠人心靠组织靠秩序一步一步搭起来,不靠玉器的温润去定位形象,这时候你拿“君子如玉”的意境来站台,不是错,是点位没对上。
她们的痕迹其实在,麦穗和齿轮的比例怎么放,红带的宽窄怎么收,颜色怎么配齐,讨论里能看到那队人留下的线,梁思成还看过天安门的透视,提过不稳,改成正立面更安当,这就是专业判断,最后定稿的耐看度,稳定性,讲究的地方,里面有他们的力气。
林徽因也是把礼器的美感,拉进了现代国家符号的桌子,传统和现代摆在一张图纸上,这一步本身就值,她这次没把核心元素放进去,精神不算输,她试着用文明和文化讲国家形象,当年路窄走不开,后来人有得选,国家符号能不只是口号,也能讲美。
落选不算可惜,被忽略才可惜,回头看那页稿子,我们能说一句,没上墙,但分寸在,不是谁做错了,是那个年份的声音更大,现场需要一种更直给的表达,我们现在看得懂她稿子里的克制,也看得懂那份想法,国家当年要的是钢铁,青玉先放在抽屉里。
再往后人慢慢成熟,能理解那张图背后的意思,哪怕没被采纳,也能代表我们心里的一部分,这事说开了,是文化理想和现实需求擦肩一下,审美没问题,现实硬,她懂国家,国家那会儿没空懂她,历史把她的方案记在旁边,也把她在这件事里做的努力记在主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