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与李苦禅的师徒情谊,不仅体现在艺术传承上,更因诸多趣闻轶事而充满人情味,展现了两人独特的互动与情谊。艺坛师徒情,正如齐白石所言:“不似吾”传承,升华为知己。
1923年秋夜,北平胡同深处传来一阵叩门声。大门开启,李苦禅误将齐宅管家当作齐白石本人,拽着同窗王雪涛,伏地叩首,额头猛撞白墙,蹭出斑驳灰痕。
![]()
这一举动让管家不知所措,闻声赶来的齐白石见到这付滑稽模样,忍俊不禁:“这孩子额头沾着白灰来拜师,倒像戏台上的白面小生!”
齐白石见李苦禅虽衣着朴素,但眼神坚毅,又听说这位山东青年白天学西画、夜间拉洋车的苦生活,破例免去他的学费,还将院里的厢房腾出供其居住。
拜师后的李苦禅化身为北平“双面人”,白天是艺专西画系学子,夜晚披星戴月拉车谋生,同时还要抽空向齐白石学国画。为避人耳目,他总在僻静街巷揽客,却在某日偶遇逛街归来的齐白石。
面对窘迫弟子,大师笑叹:“拉车何须躲藏?你吆喝的是艺术大道!”并赠其画作题字助售,甚至自掏腰包为弟子买笔墨和宣纸等用品,毫无保留地教授其画技。
![]()
这份扶持让李苦禅在1925年毕业展上大放异彩,校长林风眠惊叹“艺专竟藏此苦行僧”,当场买断其全部作品。得知弟子成就,齐白石连夜篆刻“死不休”印章相赠,寄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
李苦禅虽师从齐白石,却拒绝简单模仿。他刻意避开老师标志性的虾蟹题材,转而钻研苍鹰、鹭鸶等雄浑意象。齐白石对此非但不介意,反而赞许:“苦禅学吾不似吾,一品高格胜皮毛!”
并题诗调侃市面上模仿自己画作的赝品:“一日能买三担假,苦禅不为真吾徒!”既批判商业乱象,又暗赞弟子独立创新的品格。
当李苦禅将《鱼鹰图》呈予恩师时,霞光潋滟的湖面与栖石鱼鹰,令白石老人拍案叫绝,即挥毫题词:“苦禅仁弟画此,与余不谋而合……来日若不享大名,天地间里无鬼神矣!”、
更令人称奇的是,齐白石曾在李苦禅的《鱼鹰图》上以“仁弟”相称,将师徒关系升华为知己,这种超越技法的精神认同,成就了中国画史上“师古而不泥古”的典范。
![]()
1950年代,李苦禅与师弟许麟庐同访齐白石,两人看中老师两幅荷花题材画作。齐白石童心未泯,提议抓阄分配,结果李苦禅得《荷花倒影》,许麟庐获《红荷蝌蚪》,白石在画上分别题写“缘也”。
文革风暴中,被逼批判恩师的李苦禅,数次将批斗会哭成追思会。某次“精心准备”的发言现场,他突掷讲稿泣告:“我的恩师齐白石......”即便遭受毒打也拒不违心。
1976年拨乱反正之际,古稀之年的李苦禅听闻喜讯,竟将十斤重抛向空中又稳稳接住,以武生绝技演绎狂喜。这份跨越生死的守护,恰如齐白石所言:“画者寂寞之道,唯真性情者可传灯。”
这些趣闻轶事,不仅体现了师徒二人艺术理念的契合,更透露出齐白石对李苦禅人格的欣赏——从生活困顿中坚持艺术追求,在时代动荡中保持风骨,恰如齐白石所期望:“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品必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