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09 期
![]()
清·边寿民《杂画册》
▢萧 平
边寿民(1684—1752),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善画花鸟、蔬果及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其笔下之芦雁,生动奇逸,极尽飞鸣、哺食、游弋之态,由此自称其居曰“苇间书屋”。
该《杂画册》12页,纸本设色、水墨,一画一字。
图一,写桃花一枝,用没骨法。对题云:“扁舟何处访迷津,染翰风流寄此身。貎得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
《杂画册》图一
图二,写香蒲、艾草各一。题“天中呈瑞”。“天中”即端阳节,民间有以艾蒿草驱毒避害之俗。香蒲以色写,艾草以水墨画,皆夏日之物,寓祥瑞之意。
![]()
《杂画册》图二
图三,没骨法写鸡冠花。花冠以硃砂色勾画、点厾而成,轻重、枯润,灿若鸡冠。以汁绿色写叶茎,红绿对比,艳而不俗。
![]()
《杂画册》图三
图四,写石榴。题“老蚌明珠”。以墨赭画石榴,其形如蚌,露出榴籽如口吐明珠。枝以墨写,数点绿叶,皆不经意。
![]()
《杂画册》图四
图五,墨笔写扁豆、芋头。以枯淡之墨,先勾勒,后皴擦,对物写生。自题:“食篱豆者宜用蒸食,芋者宜用煨,豆宜秋凉,芋宜冬尽,煨宜夜半,蒸宜晡前。物得其时,味乃生趣,非老于山野,未易识其理矣。”
![]()
《杂画册》图五
图六,墨笔写木瓜。自题:“温润同良玉,芬芳玉不如。投君意殊厚,不是望琼琚。”《诗经》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此反其意而用之。与前图相似,以干笔皴擦之法描绘物体,类乎西画之素描,而不取光影明暗,是中国传统绘画一种表现物象的凹凸之法。
![]()
《杂画册》图六
图七,写芦雁、芙蓉。两雁戏于水面,一昂首向上,一插入水中,芦苇用墨写,芙蓉以色画。自题“蓉江涤羽”。
![]()
《杂画册》图七
图八,写芦荡双雁。自题:“荻渚连翩。”两雁俯冲而下,动态一致,如翩翩舞姿,所谓“连翩”也。
![]()
《杂画册》图八
图九,写泽畔双雁,一前一后,相依相偎,一曲颈向天,一缩颈作息,顾盼有神。下垂芦叶,浓淡两层,用笔锐利,芦花以散锋点厾,似闻飒飒有声。
![]()
《杂画册》图九
图十,写芦间双雁。自题“沙溆鸣秋”。双雁仰天而望。先画芦,后画雁,穿插自然。
![]()
《杂画册》图十
图十一,写芦下双雁。自题“烟浦修翎”。一漫步,一理羽,悠然自得。
![]()
《杂画册》图十一
图十二,写水中双雁。苇边水中,两雁并排游弋,一仰一俯,浮于水面。不画水,而水自在矣。
![]()
《杂画册》图十二
斯册中,类乎没骨写意者四,以墨笔皴擦者二,芦雁者六。其中用力最勤、享誉最高者则为芦雁。其所居苇间书屋,芦苇成片,往来候雁,停憩于苇间水际,啄食、游泳、飞鸣、起落。长期观察接触中,对其形体、动作、情态、习性皆了如指掌。因之笔下芦雁传神入化。
边氏子溶,未传其业,甥薛怀(1717—1804),字季思,号竹居,桃源(今泗阳)籍,居山阳,承舅法,传之衣钵,画芦雁可乱真。
作 者 介 绍
![]()
萧 平
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1942年生于重庆,祖籍扬州。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曾任书画鉴定之职于南京博物院十九年。1981年调江苏省国画院。
集书法、国画、鉴赏、史论、收藏于一身。出版《萧平书画集》等作品集三十余种;《丹青论古今》《萧平之书、画、鉴、藏、论》等研究专著十三部。
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西南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南京博物院鉴定顾问,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民进江海书画会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顾问,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书画鉴定中心主任。江苏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书画家联谊会顾问,江苏省政协书画室顾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