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难得叔
网络上的热闹,往往来得突然。
前几天,一个名叫张倩的姑娘,拿到了2025年全球中华小姐辽宁赛区的冠军。
照片和视频一流出,原本该是收获祝福的时刻,却意外地捅了马蜂窝。
舆论一片哗然,不是因为她美得惊人,而是因为她与许多人心中“选美冠军”的形象,相去甚远。
![]()
方正面孔,短腿粗壮,站在身材高挑、气质出众的亚军和季军中间,有网友毫不客气地评论,说她像“走错片场的观众”。
![]()
![]()
她走台的姿态,转圈的瞬间,甚至泳装环节那身被调侃为“能直接下地掰苞米”的装扮,都成了众人品头论足的焦点。
![]()
更让许多本地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位代表着“辽宁赛区”的冠军,户籍并非本地。
![]()
一时间,质疑、嘲讽、甚至有些刻薄的挖苦,充斥着相关的每一条新闻、每一个视频的评论区。
人们愤怒,觉得这事儿办得不漂亮,丢了“面子”,挑战了大家对于“美”的共识。
![]()
在一片喧闹声中,也有一种声音,虽然微弱,却也在试图言说。那就是当事人和主办方自己的认定。
这事儿,乍看是一场选美风波,细想,却像极了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关键是这个女孩认为她自己很美!比在场所有的女生都美!
这也是一种越来越有市场的中国式逻辑:大家认为我丑没关系,只要我认为美就是美;大家认为我没文化没关系,我认为我有文化就有文化;大家都认为我是流氓,但我认为自己是君子就是君子;明明在很多人看来是垃圾,我认为遥遥领先,那便是遥遥领先了。
谁说我不行,谁就是敌人,就是XX之心不死。
这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肯定,它绕开了公共评价,甚至绕开了事实依据,只扎根于强烈的个人意志之中。
任何事物都有其边界。当这种“自我认定”完全无视任何客观标准,甚至将大多数人的共识和基本事实都踩在脚下时,事情就变了味道。
它从一种勇敢的自我坚持,滑向了一种封闭的自我欺骗,甚至成为一种蛮横的霸权。
选美,顾名思义,“美”是一个核心维度。
这个“美”,可以不是单一的网红脸,可以包含气质、仪态、智慧、自信等多种内涵。
但它终究需要一个能被大多数人感知和认可的基准线。如果一位冠军的当选,让绝大多数观众感到的不是欣赏而是错愕,不是共鸣而是荒谬,那么组织方所强调的“综合素养”,就显得格外苍白。这已经不是“多元审美”的问题,而是基本的标准是否还存在的问题。
这就好比,我们不能指着一只猫,硬说它是一匹马,并且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同意这是一匹千里马。
你可以说这只猫很可爱,很独特,很有个性,但它不是马,也承担不了马的功能和期待。硬要把它放在赛马大会上并宣布它夺冠,引发的只能是混乱和嘲讽。
这种“我认为是就是”的逻辑,一旦泛滥开来,危害的远不止一场选美的公信力。
想想看,在知识的领域。如果一个人可以毫不羞愧地宣称自己“学富五车”,而实际上错漏百出、逻辑混乱,却以“你们不懂我的知识体系”来屏蔽一切批评,那么知识还有何尊严可言?
如果“文化”可以自我加冕,那么寒窗苦读、潜心钻研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反对学历歧视,但绝不能走向“读书无用”或“无知即美德”的反智主义。
再看道德的平台。如果一个人行事为人,处处只求利己,甚至损人利己,却可以在内心将自己标榜为“君子”,并用一套自洽的逻辑为自己的一切行为找到合理化的借口,那么社会的道德底线又将依托于何地?
君子慎独,真正的品德,恰恰在于即便无人注视,也能恪守内心的准则,这份准则,是与人类长期形成的普世价值相连接的,而非完全由个人定义的。
至于那种将明明落后、粗劣的东西,强行冠以“遥遥领先”之名的做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
某些产品,明明就是垃圾,却能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中,被塑造为划时代的杰作。
某些现象,明明问题重重,却能在信息茧房中,被描绘成一片大好。这不仅仅是自欺,更是欺人。它扰乱了正常的认知和判断,让劣币驱逐良币有了可乘之机。
为什么这种逻辑会大行其道?
一方面,是商业与流量的驱动。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黑红也是红,争议意味着流量。只要能吸引眼球,哪怕是负面评价,也可能被快速转化为商业价值。
对于活动主办方而言,一场“出格”的评选引发的全国讨论,其广告效应或许远超一次四平八稳、无人问津的比赛。
对于个人而言,在网络上通过极端言论或行为立起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设,也能迅速收割一批信徒。利益在前,事实和标准就可以暂时搁置。
另一方面,是价值多元之后带来的无耻主义盛行。
当传统的、单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而新的、稳固的共识尚未完全建立时,人们容易陷入一种“怎么都行”的虚无感。
既然没有绝对的标准,那么我的标准就是标准。这为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提供了温床。
更重要的是,这种态度提供了一种廉价的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法。承认自己的不足、失败或错误,是痛苦的,需要巨大的勇气。而坚信“我没错,是世界的错”“我美,是你们眼瞎”“我优秀,是你们嫉妒”,则轻松得多。
它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堡垒,将自己保护起来,免于面对外界的批评和内心的拷问。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无耻”和“摆烂”。
![]()
回到张倩这件事。
我们无意,也不应该对这位姑娘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她或许有其优秀之处,也是这场风波中的一个角色。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她个人长相如何,而在于这套评选机制为何会产出这样一个与公众普遍认知产生巨大撕裂的结果?
是评选标准真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还是其背后有着不便明言的“潜规则”,正如那位匿名业内人士所言,是“赞助费说了算”的游戏?
![]()
如果是后者,那么所谓的“我认为美就是美”,不过是掩盖真相的一块遮羞布,是权力和资本玩弄规则后,端到台面上的一句漂亮说辞。
真正的自信和强大,来源于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认知,以及在承认普遍规则下的自我提升。而不是活在一个自我编织的、老子天下第一的幻梦里。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鼓励多元和个性,但也需要守护一些基本的底线和共识。
比如,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美可以有千姿百态,但不能完全脱离美的范畴;君子之名,需由行来印证,而非自封。
否则,如果人人都活在自己认定的“遥遥领先”的迷梦里,那么最终,我们将在一个由无数个平行、互不承认的“现实”构成的世界里,失去沟通的可能,失去进步的坐标,也失去了评价真、善、美的能力。
那才是真正的,一片荒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