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出口了超20万吨的地沟油,更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些地沟油的买家居然都是欧美发达国家,他们买这玩意干啥?
在江苏泰兴港码头,凌晨三点,几辆油罐车缓缓驶进集装箱区,工人们熟练地将一桶又一桶浑浊发黑的废油装上巨大的货轮。
谁能想到,这玩意儿前一天还在炸鸡店的油锅里“翻江倒海”,第二天就要漂洋过海,变身欧美巨头企业争抢的“黄金燃料”?
有人半夜开玩笑说,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连地沟油都能出口到发达国家,难怪老外都说中国人会过日子。
可你要真以为这些油是拿去做炸鸡薯条,那就大错特错了,欧美人吃这一套?他们可比我们还挑剔。
事实是,这批地沟油根本没人敢往嘴里送,而是被直接送进了飞机和公交车的油箱里,烧得一干二净,还能赚环保的“绩效分”,你说魔幻不魔幻?
要说地沟油,中国人心里或多或少都带点阴影,以前一提到它,大家满脑子都是黑心作坊、食品安全、餐桌危机。
可时代变了,餐饮行业越做越大,废油回收的生意慢慢规范起来,没想到,正是这些看着恶心的油水,成了中国出口欧美的大宗商品。
可问题来了,地沟油在中国人人避之不及,欧美国家为啥抢着要?他们难道不怕出事?
其实,欧美人脑子里根本没有“地沟油进厨房”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这种废油就是最好的清洁能源,这里面的门道可大着呢。
别看外表脏,背后却是金子,欧美各国为减碳想尽办法,出台各种法规,飞机、公交、卡车都得用上“绿色油”,只要能用废油炼成生物柴油和航空燃料,国家就给你发钱。
美国按加仑发补贴,欧洲直接要求机场燃料里必须加进可持续成分,谁先囤到地沟油,谁就能先赚到政策红利。
中国的废油成了欧美企业的“战略物资”,连国际大公司都专门派人来中国收油,抢得比抢芯片还厉害。
地沟油能出口成大生意,背后还有个“变废为宝”的故事,以前这些油要不是被黑作坊偷偷回炉,就是在下水道里流成臭河,没人管得住,现在有了出口渠道,废油回收变成了有钱赚的正经买卖。
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前一吨几千块,到后来飙到七千多,连国内生物柴油企业都得抢着买。
可这热闹的背后,国内企业却有点犯愁,大量好油都出去了,自己炼油成本高了,供应不稳定了。
有人担心,还没等中国自己的绿色能源做大,就把资源都“卖空”了,这买卖,赚了眼前的钱,未来是不是亏了长远的机会?
欧美国家看重的不只是便宜,更是环保账本上的“高分”,别的原料做出来的油,减碳效果一般,地沟油却能让碳排放直降85%。
政策补贴一出,算下来比用大豆油、菜籽油还划算,表面看,大家都赚了;可仔细想想,这些绿色“积分”和产业升级的好处,其实都留在了欧美。
中国卖的是原料,人家赚的是技术、产业和标准,谁是赢家,谁是“供应商”,一目了然。
但换个角度看,地沟油出口其实倒逼了国内产业升级,以前大家都怕地沟油回流餐桌,有了出口渠道,正规企业越来越多,黑心商贩的路子越走越窄,老百姓吃得也更放心了。
只是,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安全感,还能持续多久,如果未来国内生物燃料政策跟上,原料都出去了,自己想转型升级恐怕会受掣肘。
毕竟,资源不是无限的,先把地沟油变成高附加值的中国科技和产品,才是长远之计。
地沟油出口欧美,说白了是全球绿色经济下的分工博弈,中国有资源,欧美有市场和标准,大家各取所需。
可从国家层面看,不能只满足于“卖油”,还得想办法把技术、品牌和绿色红利都握在自己手里。
否则,地沟油这门生意做得再大,最后也只是别人产业链上的“供货员”,要想真正把地沟油“炒香”,还得靠自己的创新和升级。
所以,下次路过饭馆时,别再觉得后厨那桶废油只是垃圾,它可能正打包上船,准备在大洋彼岸变成飞机燃料,为世界减碳做贡献。
地沟油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制造转型、全球能源竞争的缩影,谁能想到,一桶废油的去向,能影响全球的绿色竞争格局?
中国的地沟油,不只是出口商品,更是中国绿色经济下的“风向标”,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如何让这桶油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大的能量,让中国在全球绿色产业里拥有更多主动权。
这才是地沟油出口背后最值得琢磨,一桶地沟油,能漂洋过海,能点燃飞机,还真是,中国卖的是废油,欧美赚的是技术和政策红利。
下次看到餐馆后厨流出来的油水,别再只是皱眉,想想它们的“环球之旅”,这个变废为宝的过程是不是也令人十分惊喜?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