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皇姑院区心血管内二科接诊了一名被慢性心力衰竭与频发室早短阵室速 “双重夹击” 的患者。患者就诊时已出现持续性乏力、活动后胸闷气促等症状。吴蔚主任接诊时形容他的心脏如同一台 “动力衰竭且频发故障的泵机”—— 不仅因心肌收缩力不足导致全身供血匮乏,还随时面临室速引发晕厥甚至猝死的致命风险。心脏超声结果证实,患者心功能已严重受损,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随时可能恶化。
精准施策:“救心 + 强心” 双管齐下
面对这一棘手病例,吴蔚主任带领团队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团队制定了分次植入手术方案:先通过 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筑牢“生命防线”,再以 CCM(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激活“心脏动力”。
首战:ICD 植入阻断猝死风险
首次手术中,吴蔚主任团队精准完成 ICD 系统植入。该设备如同 “心脏保镖”,可实时监测心律,一旦发生恶性室速便立即释放电击除颤。手术关键在于电极导线的定位精度 —— 需确保与后续植入的 CCM 导线间距超 3cm,避免信号干扰。在介入导管室配合下,团队仅用 1小时便完成植入,术后测试显示除颤功能精准有效。
续战:CCM 激活心脏收缩力
术后 1 个月,患者心功能稳定后,吴蔚主任团队实施第二次手术,植入激活“心脏动力”的CCM 设备。该器械通过在心肌绝对不应期释放电刺激,既不引发心律失常,又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如同给“疲惫的心脏”装了“动力增强器”。凭借毫米级操作经验,团队将刺激电极精准植入右心室,体外充电设计更降低了患者远期二次手术风险。
术后重生: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
两次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前平地行走 5 分钟即胸闷气促,术后已能自主上下楼梯。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早发作频率减少 ,心功能指标较术前提升两个等级。“以前连穿衣都喘,现在能帮家里做饭了!”患者家属难掩激动。
吴蔚主任表示,此类患者单独使用 CCM 或 ICD 均无法满足治疗需求,分次精准植入属高难度操作。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医院在慢性心衰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器械治疗领域实现突破,也验证了我院心血管介入团队的精准诊疗实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