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来家一个月,我差点把她开了,直到我看见她手机里的那张照片
都说“请保姆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打开的是惊喜还是惊吓。到今天,王阿姨来我家正好满一个月,说实话,我这一个月过得,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起初,我是真有点受不了她。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边界感”这东西,在她身上约等于零。
我那刚买没多久的名牌包,随手放在客厅沙发上,转头就看见她拿着擦桌子。我当时心都揪紧了,赶紧冲过去说“阿姨,这个是包,不能擦!”她还一脸无辜:“哦,我看这皮子挺亮,擦灰正好。”我哭笑不得,这哪是请保姆,简直是请了个“奢侈品毁灭者”回家。
还有吃饭,我跟她强调过八百遍,孩子一岁半,不能吃盐,不能吃大人的饭菜。结果呢?我一转身,就看见她正用筷子蘸着菜汤往娃嘴里送,还笑眯眯地说:“尝尝,可香了!”我那火“噌”地就上来了,这要是孩子吃坏了肚子,算谁的?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她的“自来熟”。我的卧室,在她眼里仿佛就是公共区域。有时候我换下的衣服还没来得及收,她就直接进来打扫,眼神还四处瞟。我总感觉自己的私人空间被侵犯得体无完肤。那段时间,我天天跟我老公念叨:“不行,这阿姨得换,再这样下去,我非得被她气出神经衰弱不可。”
我老公总是劝我:“再看看,再看看,除了这些,她带孩子、做家务不是挺认真的吗?”我当时心里想,认真有什么用?这些“原则性问题”不解决,再认真也白搭。
直到上个周末,我彻底打消了辞退她的念头。
那天下午,我带孩子去公园玩,回来时发现王阿姨的手机忘在客厅的茶几上。屏幕还亮着,我本想帮她放回房间,无意间瞥见了她的壁纸。那是一张有点模糊的照片,背景是农村的土坯房,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旁边站着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张奖状。王阿姨自己,则站在她们身后,笑得一脸质朴。
我心里“咯噔”一下。鬼使神差地,我点开了她的相册。里面没什么风景照,也没有自拍,全是关于那个老太太和那个小女孩的。有一张是老太太在输液,王阿姨在床边喂她喝水;有一张是小女孩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王阿姨在一旁陪着;还有一张,是王阿姨给她们寄快递的回执单,上面寄件人一栏,工工整整地写着她的名字,而收件人,是她的母亲和女儿。
那一刻,我之前所有的抱怨、不满,瞬间都烟消云散了。
我突然明白了,她为什么那么“没分寸”。她把我的包当抹布,或许是因为在她几十年的生活经验里,东西就是拿来用的,皮子亮擦灰理所当然,她根本不懂那些Logo背后的价值。她给孩子喂菜汤,或许只是出于一种最原始、最笨拙的喜爱,就像村里的长辈总爱给孩子塞点好吃的。她随意进出我的卧室,可能也只是单纯地想把活干完,好早点休息,或者多打一个电话回家问问老母亲的病情。
她不是没有边界感,她只是活在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奢侈品,只有柴米油盐;没有育儿经,只有“吃饱穿暖”的朴素关怀;没有私人空间的概念,因为一家老小可能都挤在一间屋子里。
她把所有的温柔和耐心,都给了远方那个风雨飘摇的家。而对我们,她或许只是想用最直接、最卖力的方式,换取一份能支撑起那个家的薪水。她的“没分寸”,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和辛酸。
那天晚上,我特意多给了她五百块钱,说:“阿姨,这是这个月的奖金,您辛苦了。”她愣了一下,连连摆手,眼圈却红了,一个劲儿地说:“谢谢,谢谢您,我女儿这学期的学费又有着落了。”
看着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我心里五味杂陈。我们常常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却忘了每个人的脚下,都踩着不同的泥土。生活给了她一副沉重的担子,她只是埋头往前走,没空去学习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矩”和“分寸”。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不好”,可能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她背后的故事。与其苛责那些无心之过的“不完美”,不如试着多一份理解和宽容。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而那份跨越了“边界感”的体谅,或许才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连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