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承办的“薪火相传: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延续与时代传承” 学术研讨会于10月24日—25日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双百行动”政府部门及基层单位和媒体等百余位专家、青年学者、乡村工作者和广大师生齐聚一堂,共话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传承。
![]()
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教授主持,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教授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向勇教授分别致辞。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意义的主题,精准地概括了中国从“民国乡建”到“艺术乡建”的百年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波澜壮阔历程。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艺术乡建”作为一种新的乡建模式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这既是对百年乡建的“传薪”继承,也是对当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致辞
![]()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教授致辞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向勇致辞
本次研讨会以三大主题论坛为核心,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民国乡建:启蒙与救亡的艰难探索”
邀请多位学界权威,从历史视角剖析民国乡建的脉络与价值。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周飞舟以《以伦理为团体 —— 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为题,深入解读梁漱溟乡建思想中的组织理念;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以《何以为村:梁漱溟文化乡建的实践与启示》为题,挖掘梁漱溟文化乡建实践对当代的借鉴意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田耕以《政区与社区:重看民国时期的社会学民族志》为题,从社会学民族志角度重新审视民国乡建;文化学者、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原新闻总监王洪波以《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根文化视角——从陈序经先生谈起》为题,从根文化视角梳理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翟志强以《艺术乡建视域下的民国乡村建设经验》为题,结合艺术乡建视角提炼民国乡村建设经验。各位专家以民国时期的社会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为基础,重溯民国知识分子之于中国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的学理判断,厘清民族危机意识下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如何体现彼时的时代精神及其与当代乡村建设和乡村现代化之间的学理关系。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周飞舟发表演讲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田耕发表演讲
![]()
文化学者、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原新闻总监王洪波发表演讲
![]()
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翟志强发表演讲
“艺术乡建:审美与营造的当代实践”
聚焦当代艺术乡建实践,分享前沿成果与思考。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渠岩以《从 “士人艺术” 到 “艺术乡建”: 一条精神传承的复兴之路》为题,阐述艺术乡建的精神传承脉络;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以《艺术乡建的文化理想与儒家传统的接续》为题,探讨艺术乡建与儒家传统的关联;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张娜以《“表述” 遗产:艺术乡建对艺术遗产的活化及其问题》为题,分析艺术乡建在艺术遗产活化中的作用与问题;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莫军华以《伦理图式与乡村景观》为题,研究乡村景观中的伦理内涵;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屈行甫以《从民国乡建的 “新的礼俗” 到当代艺术乡建的 “礼俗复归”》为题,对比民国与当代乡建中的礼俗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姝曼以《探寻 “阈限”:“展览空间” 在乡村建设中的潜能与活力》为题,挖掘展览空间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兰娟娟以《民族学视角下的美育研究:以闻一多为例》为题,从民族学视角开展美育研究。该分论坛基于近二十年来的艺术乡建或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探讨当代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与民国知识传统的延续性,为有效推进艺术乡建提供具有学理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经验分享。
![]()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渠岩发表演讲
![]()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发表演讲
![]()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张娜发表演讲
![]()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莫军华发表演讲
![]()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屈行甫发表演讲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姝曼发表演讲
![]()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兰娟娟发表演讲
“青年工作坊:传承与创新”
为青年学者与乡村实践者搭建平台,注入乡建新活力。当代艺术家陈文令以《当代艺术点亮乡村》为题,分享当代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案例;当代艺术家文那以《看不见的故事》为题,讲述乡村中蕴含的文化故事;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家石玩玩以《胥江口造园记:公共艺术策展介入苏南乡镇工业遗产空间的活化实验》为题,介绍公共艺术策展在工业遗产空间活化中的实践;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副主任黄彬彬以《身份生产中的乡创:乡村运营与青年角色演变》为题,分析青年在乡村运营中的角色变化;乡建工作者、海口非遗协会副会长刘雯以《为传统赋能:艺术乡建视野下海南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实践》为题,探讨海南非遗在艺术乡建中的创造性转化;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博士生夏天以《物性、人性、神性一一蕉岭大地艺术季侧记》为题,分享蕉岭大地艺术季的实践感悟;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博士生居煜衡以《文创赋能的乡村振兴与在地实践——以韶关周前古村为例》为题,阐述文创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应用。各位青年学者和乡村实践者分享了艺术介入乡村案例和艺术乡建理论研究,展现了青年学人对艺术乡建的理解与反思,为艺术乡建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
当代艺术家陈文令发表演讲
![]()
当代艺术家文那发表演讲
![]()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家石玩玩发表演讲
![]()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副主任黄彬彬发表演讲
![]()
乡建工作者、海口非遗协会副会长刘雯发表演讲
![]()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博士生夏天发表演讲
![]()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博士生居煜衡发表演讲
今天的乡村复兴,它是一簇“薪火”,不只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汲取与承载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智慧。今天的艺术乡建,是一条“传薪”之路,它继承与延续了民国乡建前辈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以及扎根实践的务实精神,见证了从民国乡建的艰难探索到当代艺术乡建的创新实践,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乡村发展付出的心血与努力,“薪火”也燃成了燎原之势。
![]()
研讨会后嘉宾合影
据悉,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搭建了乡村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交流的高端平台,不仅为不仅为高校搭建了跨领域、跨地域的对话桥梁,更推动了 “历史乡建经验” 与 “当代创新实践” 的深度碰撞 —— 既让民国乡建的思想智慧得到系统梳理与活化运用,也让艺术乡建的前沿案例实现成果共享与经验推广。
(作者:刘鹏飞 图片和资料来源: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