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民国时期的人物关系复杂,可再复杂,有些评价也透着一股子直白——比如张学良对蒋介石的那句评价,说他“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还特意点了名:“陈诚就是最好的奴才!”这话听着扎心,但回头看看陈诚跟蒋介石的几十年,倒真能找出不少对应的事儿。
![]()
这事得从陈诚跟蒋介石的渊源说起。早年间陈诚在黄埔军校当教官,论资历不算最顶尖的,论脾气也不算圆滑,可偏偏就入了蒋介石的眼。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那会儿不少人都忙着跟蒋撇清关系,生怕被连累,可陈诚偏不。他当时当着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的师长,直接公开说“校长下野,我就辞职”,话音刚落还真把师长的职务给辞了,收拾行李就跟着蒋介石回了奉化。要知道,那时候“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还没影呢——十八军是1930年才正式组建的,首任军长才是陈诚,后来大家说的“土木系”,根基就是从这时候慢慢扎下的。蒋介石看陈诚这么“忠心”,1928年一复职,立马就把陈诚调到了第十一师当师长,这第十一师后来成了十八军的前身,也是陈诚手里最硬的本钱。
![]()
往后的日子,陈诚更是把“听话”这两个字刻在了骨子里。1934年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时候,蒋介石让陈诚当第三路军总指挥,主攻广昌。那仗打得有多难?十八军的士兵死伤成片,底下的将领都偷偷劝陈诚缓一缓,说再这么打下去部队扛不住。可陈诚一句反驳都没有,就认蒋介石的命令,硬顶着压力往前冲,最后虽说拿下了广昌,自己的部队也快打残了。蒋介石知道后不光没怪他,反而当着众人的面夸他“能担事”,还给他升了官。反观那些有自己想法的,比如白崇禧,明明有军事才能,可每次跟蒋介石提不同意见,要么被怼回去,要么就被晾在一边;还有薛岳,长沙会战打了胜仗,按说该受重用,可就因为不怎么听蒋的话,后来也慢慢被边缘化了。
抗战那几年,陈诚的职务越升越高,可做事的路子没变。1938年武汉会战,蒋介石让他当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正面防守。那时候日军攻势猛,前线打得一塌糊涂,陈诚每天就守着电话,蒋介石怎么说他就怎么安排,哪怕底下将领有更灵活的打法,他也不敢轻易改。后来万家岭大捷,其实是副司令薛岳临机决断打的,可陈诚在给蒋介石的报告里,提得最多的还是“遵委员长指示”。到了1944年,陈诚任军政部长,想整肃军纪,得罪了不少地方势力,那些人告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一句话就把这事压下去了,还跟人说“陈诚是替我办事,你们要不服,就是不服我”。
可听话归听话,真到了关键时候,光靠“忠心”也顶不住事。1947年9月,东北战局吃紧,蒋介石把陈诚派过去当东北行政主任,还让他拍着胸脯保证“六个月肃清东北共军”。结果呢?陈诚到了东北,还是按老办法来,听不得不同意见,刚愎自用,不到半年就丢了好几个重镇,十几万部队打没了。底下的人怨声载道,连国民党内部都有人喊着要撤他的职。蒋介石没办法,只能让他以“养病”的名义辞职,可即便这样,蒋也没真怪陈诚,后来还让他当参谋总长。
反观张学良自己,当年他手里有东北军,论实力不算弱,可就因为跟蒋介石有分歧,西安事变后直接被软禁了几十年。1937年的时候,东北军里有人想跟蒋介石妥协,结果王以哲被刺杀,好好的东北军最后被拆得七零八落。张学良看着自己的部队没了,再看看陈诚这样“听话”的人被一路提拔,心里能不有气吗?所以后来他评价蒋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指着陈诚说事儿,其实也透着一股子无奈——毕竟在蒋介石眼里,“听话”有时候比“有本事”更重要。
后来陈诚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照样受重用,当了“行政院长”“副总统”,1965年去世的时候,蒋介石还亲自去送葬,给了他极高的待遇。可要是回头想想,陈诚这一辈子,除了“听话”,到底留下了多少能拿出手的功绩?而那些被蒋介石排挤的“人才”,又让国民党少了多少翻盘的机会?这事到现在提起来,还是有人觉得可惜,有人觉得理所当然,说到底,还是立场不一样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