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怎样一个人?经历过怎样的一生?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第一部分 烽火少年,剑指山河
1140年,金国铁蹄践踏的山东济南,一个灵秀的小男孩呱呱坠地,他的祖父最崇拜名将霍去病,所以为其取名“辛弃疾”。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为官,心中却时时燃烧着对大宋的忠诚。他常常带着小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告诉他:“孩子,记住,这片土地,本是我们汉人的家园!”
年轻的辛弃疾,目睹了金人的暴虐,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他不仅苦读诗书,更习得一身好武艺,等待着复仇报国的时机。
![]()
机会终于来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中原震动!21岁的辛弃疾看到了希望,他振臂一呼,聚集了两千多热血男儿,投奔了声势浩大的耿京起义军,成了掌管文书的“掌书记”。
为联合南宋抗金,辛弃疾奉命南下,可就在他带着南宋朝廷任命返回途中,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传来:义军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了金人,导致义军瞬间溃散!
辛弃疾悲愤交加,怒火中烧!他没有丝毫犹豫,率五十骑如一道闪电,直扑驻扎着数万金兵的大营!在敌人惊愕的目光中,他精准地找到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一声怒吼,将其生擒于马背!
金兵反应过来,蜂拥而上。辛弃疾毫无惧色,一手挟着叛徒,一手挥舞宝剑,率领五十勇士生生杀出重围,昼夜不停,硬是将张安国押解到了南宋朝廷!
这一壮举,如惊雷般响彻江南,年轻的辛弃疾,以盖世勇武和忠肝义胆,名震天下!宋高宗也惊叹不已。
![]()
第二部分 南归献策,壮志难伸
满怀热血,辛弃疾在南宋开始了仕途。他以为终于可以施展抱负,挥师北伐,收复失地了。
辛弃疾迫不及待地向皇帝献上了呕心沥血写成的《美芹十论》和《九议》,这两篇雄文,条分缕析,像精准的作战地图:金国内部矛盾重重,宋军可训练民兵、屯田备战、分化敌人……
辛弃疾描绘了一幅切实可行的北伐蓝图。然而,朝堂之上,主和派的声音更大。皇帝虽赞赏他的才华,却终究未能采纳这热血沸腾的计划,辛弃疾第一次尝到了“志士虚捐少壮年”的苦涩。
既然不能直接上战场,辛弃疾就把一腔热血倾注在地方治理上。他当过滁州知州,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城市恢复了生机;他在江西平定过叛乱,维护一方安宁。
![]()
最传奇的是在湖南当安抚使时,他深感需要一支精锐的军队拱卫长江。顶着朝廷的猜疑和经费的压力,辛弃疾力排众议,创建“飞虎军”!
建营房时,正赶上连绵阴雨,瓦片短缺,朝廷下令停工。辛弃疾当机立断:“向百姓买瓦!每户二十片,现钱交易,两天内凑齐!”
这雷厉风行的魄力,硬是让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之“飞虎军”横空出世,成为后来长江防线的重要支柱。然而,这锋芒毕露的举动,也为他招来了更多的忌惮和弹劾。
![]()
第三部分 带湖瓢泉,词吐风雷
果然,1181年,因为遭遇多次弹劾,诸如“贪污枉法、杀人如麻”等,辛弃疾被罢官了。
他来到了江西上饶的带湖,建了一座庄园,取名“稼轩”,自号“稼轩居士”,过起了看似闲适的田园生活。
然而,他的心何曾平静?抗金复国的火焰从未熄灭。他把满腔的悲愤、壮志未酬的郁结、对家国的忧思,全部倾注到了笔下的词章之中!
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有时,他也描绘乡村的恬静,但这份宁静,总带着一丝英雄归隐的无奈。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188年的冬天,一位志同道合的挚友,同样力主抗金的豪士陈亮陈同甫,冒着风雪远道来访。两人在铅山鹅湖相聚十日,“长歌相答,极论世事”。
他们痛斥朝廷的苟且偷安,畅谈恢复大计,互相砥砺。虽然对北伐策略或有分歧,辛主张稳健,陈主张急进,但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惺惺相惜的友谊,温暖了辛弃疾孤寂的心,辛弃疾写了一首壮词赠给陈亮。
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次“鹅湖之会”,除了上面这首词,还催生了许多充满英雄气概的词,加深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
第四部分 老骥伏枥,长恨悲歌
时间到了1203年,主张北伐的权臣韩侂胄当权,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先任绍兴知府,后调任至关重要的镇江知府,扼守抗金前线!
白发苍苍的老英雄,再次披挂上阵!他立刻行动起来:派人深入金国侦察敌情,招募沿边壮丁训练新军,赶制万套军服……
他比任何人都渴望收复失地!然而,韩侂胄的北伐更多是为了个人功业,准备仓促。辛弃疾凭借一生的经验和清醒的判断,预见了巨大的风险。他上书疾呼:“金国必乱必亡,但应做二十年准备!”
果然,辛弃疾的稳健主张再次触怒了急于求成的当权者。仅仅一年多,辛弃疾再次被调离了前线!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望着滚滚长江,为反对急功冒进,他写下了千古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英雄暮年,最后的报国机会,就这样在猜忌与排挤中化为泡影。
1207年的秋天,铅山瓢泉。病榻上的辛弃疾已气息奄奄。突然,朝廷的使者带着再次起用的诏书匆匆赶来。然而,一切都太晚了。这位一生以“杀贼!复国!”为信念的旷世奇才,猛然睁开双眼,用尽最后的气力,对着虚空,对着他魂牵梦绕的中原故土,连呼三声:“杀贼!杀贼!杀贼!”
随后,溘然长逝,享年68岁。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走了。他没能实现马踏金营、收复山河的毕生夙愿。但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曲荡气回肠的壮歌!他是能在万军中取叛将首级的盖世勇将,是能治国安邦、创建精兵的地方能臣,更是以六百余首词章,将满腔热血、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熔铸成不朽艺术的“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词,是剑与火的呼啸,是血与泪的结晶,是失意英雄最悲壮的呐喊,穿越千年时空,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扼腕长叹。
![]()
他,辛弃疾,一个永远冲锋在梦想路上的悲情英雄,一颗被逼出来的宋词星空最亮的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