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传说上帝分封土地给世界各族时,格鲁吉亚人因醉酒来迟,世间土地已被分空。然而,格鲁吉亚人并没有生气,而是继续在上帝面前饮酒,并用美酒祝福上帝。上帝只好将自己私藏的宝地分给了格鲁吉亚人。从此,格鲁吉亚便有了“上帝的后花园”之美誉。
格鲁吉亚人到底有多爱酒呢?据说,两个格鲁吉亚农夫见面,首先谈的是自家的葡萄,然后才是女人、孩子和其他。对他们来说,最牵肠挂肚的永远是酒。
这块被上帝藏于胸襟一方的“自留地”,有的不仅仅是美酒,还有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和迷人风景。
![]()
法国17世纪著名旅行家沙尔登在游记中写道:“没有一个国家像格鲁吉亚一样,生产数量如此之多、质量如此上乘的葡萄酒。”如果一个人提到葡萄酒却只知法国、意大利、南非,不知格鲁吉亚,那他绝对算不上一名合格的酒客。
资深酒客对格鲁吉亚全境的葡萄酒产区如数家珍:卡赫季、卡尔特里、伊梅列季、拉恰……我们的行程便从最东边的卡赫季开始。
![]()
▌西格纳吉地区小镇上,有大片的葡萄园和酒庄 | ©视觉中国
卡赫季产区的主要城市是西格纳吉。这里是格鲁吉亚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区,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卡赫季的酒庄以使用传统的Qvevri酿酒法而闻名,这种将陶罐深埋地下用于发酵和贮存葡萄酒的方法,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前。
![]()
▌卡赫季地区的酒庄 | ©视觉中国
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不少古堡、皇宫的遗址处都发现了深埋地下的大酒桶。此外,语言学方面的证据也显示,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中“ 葡萄酒”的词源都是格鲁吉亚语。
上帝会为他的每一片土地量身定制一粒最适合的种子,黑海醉人的暖风、高加索山宜人的气候、良好适宜的土壤共同造就了格鲁吉亚葡萄生长得天独厚的必要条件。
![]()
▌葡萄种植园内 | ©视觉中国
格鲁吉亚的葡萄种类有500多种,是世界上葡萄品种最多的国家,其中适宜酿酒的就有30多种。因此,在格鲁吉亚不同产区即便采用同样的酿酒方法,也会因为葡萄品种、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导致口味截然不同,卡赫季产区最知名的琥珀酒(Amber Wine),是由葡萄籽、果肉、果梗混合果汁经过六个月共同发酵而成。
这里的葡萄园主要位于高加索山脉脚下的河谷平原,由红色沙质与含钙的粘土混合组成独特的“肉桂色”土壤,赋予了当地葡萄酒深厚的风味和乡土气息。西边黑海的潮湿气流与东部里海的干燥空气在此相遇,使卡赫季地区种植出特有的葡萄品种—— Rkatsiteli(白羽),才是产出琥珀酒的关键所在。
![]()
▌采摘Rkatsiteli葡萄的工人们 | ©视觉中国
卡尔特里产区纵贯格鲁吉亚南北,由于地域广泛,地貌多变,种植的葡萄品种更加丰富。在高海拔和温暖湿润的大陆性气候下,卡尔特里产区的葡萄园很难生产出酒液澄澈的琥珀酒,反倒是红酒的风味浓郁而强烈,具有鲜明的特色。
伊梅列季产区位于格鲁吉亚西部,群山环绕,却因为黑海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和富含碳酸钙与石灰岩的石质土壤,为白葡萄酒的品种创造了完美的生长条件,产出的气泡酒品质出众、享有盛名。
![]()
▌格鲁吉亚传统盛酒陶器 | ©视觉中国
每年的九、十月份,是格鲁吉亚葡萄丰收的季节(Rtveli)。作为格鲁吉亚最大的葡萄酒产区,卡赫季漫山遍野的葡萄园硕果累累,如果能在这个时候造访西格纳吉,便可在享受阿拉扎尼山谷和高加索山脉壮丽景色的同时,一起与当地人感受踩踏葡萄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
![]()
▌西格纳吉酒窖中的旧葡萄酒瓶 | ©视觉中国
格鲁吉亚式盛宴(Supra)是整个丰收节的高潮,人们在祝酒师(Tamada)带领下祝酒作诗、起舞歌唱。盛宴(Supra)在格鲁吉亚不仅仅为庆祝葡萄丰收,还是一种半宗教、半社交的仪式。没有一个民族像格鲁吉亚人那样,献给葡萄和葡萄酒如此众多的瑰丽诗篇、悠扬歌曲和奔放舞蹈。当地人说:“没有盛宴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
▌格鲁吉亚地下酒窖,传统的地下酿酒法 | ©视觉中国
葡萄酒对于格鲁吉亚人,绝对不是普通的饮品,而是民族精神和宗教教义的载体。据记载,最早将基督教引入高加索地区的女传教士圣尼诺(St. Nino),她在格鲁吉亚传教时,手持的就是葡萄藤枝做的十字架。
![]()
▌格鲁吉亚姆茨赫塔古城内的酒瓶模样招牌 | ©视觉中国
当地的教堂内外装饰中,处处可见葡萄藤的图案,而有些教堂的大门本身就是用葡萄藤来制作的。因此,酒窖和葡萄园也成为了神圣的场所,常常举办洗礼和婚礼。世界上大多宗教都要求信徒禁酒,大概只有在格鲁吉亚,上帝会和葡萄酒牢牢绑定。
![]()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普罗米修斯从奥林匹斯山的众神那里偷取火种,并将其带给了人类,遭到了宙斯的惩罚。他被绑在高加索山上,日日夜夜遭受着无尽的折磨。最后,普罗米修斯被英雄赫拉克勒斯救出,宙斯为了面子,要求他的手腕上永远戴着一只铁环,上面连着一块高加索的石片。这样,宙斯就可以夸耀他的仇人仍然被缚在山上。
从入境格鲁吉亚开始,巍峨的高加索山脉一路伴随着我。而山巅或山腰处,时不时会闪现一座教堂。上帝为这片“后花园”赐予了能酿造琼浆玉液的葡萄,格鲁吉亚人作为回馈,向神明献上了最纯粹虔诚的信仰。
![]()
▌高加索山脉 | ©视觉中国
公元4世纪初,圣尼诺从罗马来到格鲁吉亚传教,并治好了米里安三世国王的眼疾。从此,国王下令定基督教为国教,自此全国开始大兴土木建造教堂。
被格鲁吉亚人视为精神圣地的博德比修道院便是非常典型的案例,这里是圣尼诺的安葬之处。 然而,这座位于西格纳吉山顶的教堂建筑,现已被改为东正教风格,穹顶原先的壁画也在沙俄入侵后被摧毁殆尽。
![]()
▌博德比修道院 | ©视觉中国
首都第比利斯有着全国最高的教堂——圣三一大教堂,通常被称为萨米巴大教堂,为纪念格鲁吉亚东正教会成立1500周年及耶稣诞生2000周年而建。
教堂的主建筑高约100米,无论身处第比利斯何处都能看到教堂熠熠发光的金顶,教堂内部陈设相当华丽,雕刻和马赛克精美非凡。整座教堂呈交叉状,顶部的穹顶体现了传统格鲁吉亚风格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同时还带有一丝拜占庭基调。
如果说萨米巴教堂勉强算的上新城的代表,那么位于老城中心的西奥尼大教堂则是历史的延续。它建于6-7世纪,由于多次外族入侵和自然灾害,几经重建。其内部装饰有美丽的壁画、圣像和马赛克以及著名的圣尼诺十字架。
![]()
▌城市建筑环绕的萨米巴大教堂 | ©视觉中国
继续深入到格鲁吉亚腹地的姆茨赫塔古城,这里有格鲁吉亚最古老的教堂——季瓦里教堂。这座建于公元6世纪的教堂雄踞于峭壁之上,眺望着古城和库那河与阿拉格维河的交汇处。最出名的便是山顶的木制十字架,“季瓦里”即格鲁吉亚语十字架的意思。
据说,国王米里安三世在祈祷时没有十字架,尼诺修女就用自己的头发将两根葡萄藤枝条缠绕捆扎作为临时替代。因此,两边弯曲下垂的十字架就成为了格鲁吉亚宗教的独特象征。
![]()
▌季瓦里教堂内部 | ©视觉中国
季瓦里教堂是一个四拱教堂,四个壁龛为格鲁吉亚早期建筑的典范,其设计营造出一种宏伟的错觉,穹顶由墙体支撑,而非柱子。建筑内外装饰的浮雕深受希腊化和萨珊波斯影响,这也印证了中世纪后,格鲁吉亚被外族多次入侵统治留下的各种文化烙印。
![]()
▌季瓦里教堂 | ©视觉中国
作为前格鲁吉亚首都和宗教中心的姆茨赫塔,城中还有另外一座著名教堂。它便是11世纪的斯威特·特斯克维里教堂,又名“生命之柱”大教堂,是格鲁吉亚第一座基督教堂,也是格鲁吉亚宗教精神的核心所在。因藏有耶稣基督的长袍,又与圣尼诺有关而成为热门朝圣地。
教堂内存有格鲁吉亚历史上最重要的壁画之一,既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王室人物,时隔千年还能让我们一窥中世纪格鲁吉亚人的生活。
![]()
▌斯威特·特斯克维里教堂壁画 | ©视觉中国
一路北上,向大高加索山之巅——卡兹别克山挺进。那里是传说中普罗米修斯受罚之地,也是《圣经》中诺亚方舟的停泊处,还有格鲁吉亚最孤绝于世的教堂——卡兹别克山圣三一教堂。
与第比利斯圣三一教堂宏大的宗教规模不同,卡兹别克山圣三一教堂以自然风景见长,凭借天生的神性和童话般的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一睹风采。
![]()
▌卡兹别克山圣三一教堂 | ©视觉中国
前往山顶教堂的路困难重重,即便山下仍存绿意,山顶一米多厚的积雪仍是四驱车最大的障碍。这并不能阻挡前来这里的朝圣者,站在教堂前,头顶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不禁再次感慨上天之厚爱,馈赠如此神仙秘境于人间。
![]()
自19世纪初,格鲁吉亚及其他邦国相继被沙俄吞并,直至1990年脱离苏联,再到2008年与俄罗斯爆发的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人一直致力于摆脱苏俄的影响。将近两百年的侵占、统治、融合,早已让这个国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苏俄有着斩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都第比利斯的主干道鲁斯塔韦利大街上的建筑,仍然遗留着各个时期苏俄建筑的痕迹。这条大道宛如一本近现代建筑史教科书,不仅有新古典主义的欧式建筑,又有充满想象和未来感、大胆先锋的苏式后现代风格。
![]()
▌第比利斯历史博物馆 | ©视觉中国
第比利斯戏剧院、音乐学院、国家美术馆多多少少融合了欧洲洛可可装饰,而议会大楼和芭蕾舞剧院则体现了19世纪末欧洲流行的带有东方情调的新摩尔风格。1967年建成的艾弗利亚酒店,是苏联建筑师为契合第比利斯复杂地形,解决住宅进行的一场实验,那之后十多年设计建造的电影院、商场和展览馆便是苏式建筑走向成熟和顶峰的典范。
赶在周末去外高加索最有名的“旱桥”跳蚤市场淘宝,这里充满了五花八门的奇珍异宝,有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古董和瓷器,但最多的还是前苏联时期的徽章、行军包以及军刀。想要跟摊主讲价,英语明显没有俄语来得顺畅。
![]()
![]()
▌“旱桥”跳蚤市场
离首都第比利斯不远有一座名叫哥里的小镇,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故乡,一些年迈的哥里人以此为豪。
在斯大林博物馆里,最吸引我的是中国送给斯大林70周年的生日礼物,包括青花瓷、湘绣、唐三彩、锦旗等。尽管斯大林成年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的一生却始终保持着格鲁吉亚的生活方式。听说他的俄语有浓重格鲁吉亚口音,平时喜欢吃“哈恰普里”奶酪馅饼、风味独特的加核桃仁的茄子卷、鲜美味厚的“哈尔乔”羊肉汤。喝水指定要博尔若米出产的矿泉水,最爱的度假地是黑海边的巴统。
![]()
▌哥里小镇的斯大林博物馆 | ©视觉中国
从第比利斯前往卡兹别吉有一条横穿高加索山脉的公路。由沙俄军队在十九世纪时建造,曾是第比利斯通往俄罗斯北奥赛梯首府的古老交通路线,因1801年沙皇下令修缮做行军用途而得名,也被誉为最美的公路之一。
军事公路的最高点季瓦里山口,有个巨大的观景台,站在山口半圆形的观景台往下看,盘山公路和周围美景一览无余。还有象征苏格友谊的纪念碑,纪念碑上的巨幅壁画记录了两国200年间的人民生活和重要历史事件。如今苏格友谊不再,但美景长存。
![]()
![]()
▌苏格友谊纪念碑 | ©视觉中国
横跨亚欧大陆,连接丝路孔道,格鲁吉亚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自古以来它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它不断被波斯人、拜占庭和阿拉伯人、蒙古人、俄国人占领。所以,格鲁吉亚人对“自己是谁”有着超乎寻常的执念。
![]()
▌盛宴上的格鲁吉亚人 | ©视觉中国
在近千年的大国争夺中,他们努力保存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只有格鲁吉亚人自己清楚,和平和安宁在这片土地尤为珍贵。
或许这也是格鲁吉亚人爱酒如命的原因之一,一杯好酒换片刻欢愉,加上信仰的力量加持,才能坚持把日子好好过下去。
编辑/Tasia
文/张甜
图/张甜、视觉中国
设计/April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