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相信大家对于段子手朱广权播报的气象新闻并不陌生,尤其是今年夏季高温期间,朱广权的一段幽默播报,曾引发全网刷屏。
其实,曾经正襟危坐的天气预报,如今不仅有朱广权的脱口秀式播报,还化身“梗图”、短剧、说唱等多种样态。
“出门前先看一眼天气”——这句打工人的信条,正被一群“不务正业”的气象号重新定义。你以为他们只是告诉你“今天有雨”?不,他们在抢热搜、玩梗、造IP……越来越多的气象发布机构将天气资讯升维成为一种公众期待的内容产品。
01
神梗频出的“上海发布”
上海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官方公众号,每天提供包括天气资讯在内的各种信息。你以为会刷到例行公事一板一眼的天气资讯,结果可能迎面撞上各类“爆梗”。枯燥的天气预报,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节目,成为年轻人每天“求更新”的爆款内容。
![]()
如果你以为这些十万加,是因为“爆梗”的标题,那可就错了。点开来,还可以看到各类“有料”的内容,和“有梗”的图片、表情包。
![]()
“上海发布”天气播报的成功出圈,不仅在于接地气的“网言网语”,还在于它的角色定位。
“上海发布”的天气信息,不仅仅是简单资讯发布,而是将天气、政策、文化、服务融为一体。气象发布成为一个流量的枢纽和服务的入口,公众因为有趣、有用的天气内容而聚集,继而可以便捷地触达其他市政服务。
这种“内容引流-服务沉淀”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覆盖面,也让气象部门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占据了更核心的位置。
“上海发布”播报的不仅是天气,更是上海的城市脉搏,这种模式被广泛借鉴,许多政务公众号集成了多项实用功能,让气象与生活服务深度绑定。
如杭州市气象局,在今年9月,与市场监管局携手,将精细气象服务融入“小哥码”平台,提供“分钟级”预警以及个性化防御指引等气象信息,通过深度融合“城市治理+气象科技+民生保障”,为全市11万名外卖骑手撑起“气象保护伞”。
02
频频出圈的“深圳气象”
曾几何时,天气预报为了信息传递的权威性,遵循着一套严谨、冷静乃至有些刻板的语言体系。这虽然能被人们接受,但也在无形中立起了一道与公众的情感隔阂。
深圳气象局也不满足于传统的固有播报模式,大胆迈出了创新的步伐,推出“歌唱式”新播报模式。
除了唱歌的形式,深圳气象局还把枯燥的气象播报,变成小剧场、微短剧。
看到这样有创意有个性的气象播报,网友纷纷表示喜欢,并喊话自家气象局“卷起来”。
![]()
无论如何革新,气象播报最根本的底层逻辑还是信息的“精准预报”与“有效传达”。
深圳气象局的革新播报,并非为了出圈而出圈,他们在形式革新的同时,依然秉持严谨高效的风格。尤其是在不久前应对超强台风“桦加沙”过程中的表现,堪称政务新媒体运营的典范。
深圳市气象局不仅交出精准预报成绩单,预报质量保持全省第一,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普服务成绩单:5天内密集发布32条短视频,累计播放量高达1.02亿人次,其中21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这一系列视频产品,成为全市有序应对“年度风王”过程中高效、精准的信息枢纽。
这背后的策略极其清晰:以高频次、强时效、快节奏的视觉冲击,全程覆盖台风生命周期。这种“信息降维”与“视觉升维”的结合,让气象服务在资讯服务这片红海中杀出了重围。
03
气象发布“出圈”秘诀
观察这些成功案例,可以发现它们在一些核心要素上做得非常出色:身份角色转化与沟通方式转变。
无论是深圳气象的趣味短剧、还是上海发布的爆梗预报,本质都是将专业信息进行了趣味化、生活化的转译,让公众更爱看、更易懂。
从“权威播报”到“朋友聊天”,这场话语革命的核心,在于“人格化”。气象信息通过拟人、玩梗、共情,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与温度,从而与公众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连接。
纵观气象服务的这场蜕变,无论是为神图神梗而会心一笑,还是为有趣有料的故事而感动,相信公众点开时,希望看到的,不仅是风雨的信息,更是一次次充满创意与温度的相遇,这才是公共服务在数字时代该有的样子。
校对 | 李立军
主编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