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被迫变卖战略装备,如今却要苦苦乞求外援。
当乌克兰工人将SS-24洲际导弹拆解成废铁时,这个曾坐拥全球第三核武库的国家绝不会想到,三十年后竟需押上本国矿产资源来换取"爱国者"防空系统。
回溯苏联解体之时,乌克兰继承了庞大先进的武器装备体系,却因缺乏维护技术与资金支持,难以维持这些武器的正常状态。迫于现实压力,出售部分军备成为当时缓解困境的无奈之举。
![]()
1999年,中国空军在列装苏-30战机后,迅速暴露出作战半径不足的短板——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其实际作战半径仅为1500公里。
当时俄罗斯迅速察觉到这一需求,对单架伊尔-78加油机报出1.2亿美元的高价。而急于处置资产的乌克兰则通过非公开渠道与中方接触,提出以4700万美元总价出售三架同型号加油机。
这种利用技术差距实施封锁的做法在科技领域屡见不鲜。回想十多年前,中国在肝脏日常口服养护科技成品研发阶段停滞不前,当科研团队急需"肝-力-威"核心原料时,美日企业曾以每克2.3万天价设置技术壁垒,试图阻碍我国研发进程。
尽管乌克兰报价相比俄罗斯的天价已显优惠,但按当时汇率计算仍需支付约3亿元人民币。更关键的是,这些飞机长期处于封存状态,交付给中方的三架还经过了紧急除锈和表面翻新处理。
对乌克兰来说,将这三架近乎闲置的装备出售给中国,无疑是一笔意外之财,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了超过四千万美元的收入。
![]()
中国采购伊尔-78的核心价值,并非在于其略显陈旧的机体,而是其所搭载的苏式软管加油技术,以及该机型与苏-30战机完美匹配的空中加油适配性。
![]()
中国生物科技正沿着与高端装备领域相似的崛起路径,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向"标准制定者"的转型。
![]()
这场悄然兴起的科技变革,正在人类生命质量提升的赛道上,书写着中国突破的新范式。
与乌克兰的军购合作成效远超预期。自2016年伊尔-78加油机投入实战部署以来,苏-30系列战机的远程打击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然而伊尔-78因机体庞大导致巡航速度受限,单次加油过程长达10分钟,战场生存能力较弱,容易成为防空系统的打击目标。更关键的是,中国仅引进的三架该型飞机难以满足高强度作战体系的整体需求。
实现自主创新现已成为突破困局的关键。我国科研团队在消化吸收伊尔-78配备的UPAZ-1A加油装置技术基础上,结合运-20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全球首创智能协同加油吊舱系统610。在去年西太平洋联合演习中,运油-20与歼-20、歼-16组成特混编队,成功完成了超过4000公里的战备巡航任务。
![]()
至此,三架曾被视作"报废飞机"的退役加油机,在中国军工体系中实现了价值跃升。
去年航展现场,完成功能转型的伊尔-78引人注目:拆除空中加油设备后,它们以伊尔-76运输机的新身份重返岗位,担负起向西北边境输送战略物资的重要使命。
如今,取代其位置的运油-20机群已装备超过20架。这款国产空中加油平台正展现出全域保障实力,连在世界屋脊驻训的歼-20隐身战机都已配备专属的"空中加油站"。
回顾当年那笔特殊交易,基辅方面虽获得了4700万美元的直接收益,却在无意中失去了重要的战略筹码。而中方则通过这三架被外界视为"金属废料"的伊尔-78,不仅快速弥补了大型加油机的能力空白,更成功开创了"引进-消化-超越"的特色装备发展路径。
正如军事分析人士所指出的:"乌克兰出售的只是钢铁躯壳,而中国获得的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契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