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在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科创中心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地方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上海市农科院紧扣这一定位,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一批批原创成果破茧而出,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落地,推动着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多年保持全国领先。
据统计,经历65年的风霜磨砺,上海市农科院先后获部、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4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8项;获得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通过审(认)定品种2547余件,其中通过国家审(认)定品种163件。自2003年起连续十五次获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今年,第二十七届国际花卉园艺博览会在上海召开。在现场,上海市农科院除了一系列花卉新品种引发业界关注,其花卉专家团队还拿起一款藏红花面膜介绍,崇明区庙镇永乐村通过“水稻—藏红花”轮作模式,亩均产值超3万元,上海药材公司将其延伸至美容领域,开发出藏红花面膜,让传统农业跃升为“美丽健康产业”,带动1600亩协作基地农户增收。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创新之城。花卉消费是上海这座城市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花卉产业也是助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板块。”上海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介绍,在该院专家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百合粉、石斛饮品、山茶精油等一系列精深加工花卉衍生产品和赏食两用花卉的开发应用,正让花卉从观赏品升级为“健康刚需”,成为都市消费新型健康礼品,“打造品牌化的花卉产业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这是上海市农科院主动识变、求变、应变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该院坚持“大农业、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理念,坚持以安全营养健康为核心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从源头上为市民安全健康提供均衡营养的农产品和食品,培育出一大批富含多种健康功能的营养强化型农作物新品种、新产品,如灵芝桑黄等保健食药用菌、优糖稻、高钙米、赏食百合、彩色营养花菜、功能生菜等功能作物品种,支持“药食同源”食物生产和健康营养型农业理念转型,为市民健康和高品质生活护航。
 ![]()
时代在变,需求在变,科创的内涵也在变。上海市农科院跳出农业想农业干农业,围绕新需求展开“融合”创新,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加油、添彩。
组建“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强化协同创新
创新求变,首先体现在体制机制上。近年,着眼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上海市农科院以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为突破口,组建了“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智慧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生物合成研究中心”三个中心。
这三个中心建设,坚持产品研发与场景应用双轮驱动,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起高效创新体系。其中,“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主要围绕“大食物观”“大健康观”战略,重点突破功能性食品精准设计、农产品新鲜度保持等关键技术。
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上海市农科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的突出特点。笔者了解到,该中心由食用菌所牵头,作物所、生物所、生态所、质标所、园艺所、林果所等7个单位30余名科研人员共同组建而成。中心围绕食品营养与健康前沿学科,战略布局“精准营养与主动健康、风味组学与感官调控、采后减损与智慧保鲜、农产品加工与食品智造”4个专业组,形成“特色资源驱动—健康需求引领—技术交叉创新”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国内领先的食品营养与绿色加工研究平台,赋能上海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
食用菌大健康产品
开拓创新,成效显著。这几年,中心围绕食品营养与农产品加工升级的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果蔬、食用菌、谷物等上海优势特色农产品营养风味挖掘、产后减损增效、高值化加工利用等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比如,揭示了天然活性多糖主要功效的结构基础,突破其开发利用的理论瓶颈;构建了多糖、功能多肽等功能因子的精准质控技术体系,实现原料的溯源质控;创新了营养风味物质定向调控、高效制备及多元化加工模式,研发了60余种植物基新型健康食品;建立了农产品采后保鲜减损技术体系,攻克了桃、草莓、稻米等地产特色农产品保鲜及储存技术瓶颈,形成智慧冷链物流示范基地。相关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据统计,中心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和省市级项目50余项;认定食药用菌新品种5个,授权发明专利38项,软著20项;发表SCI论文110余篇,10余项成果实现了转化。
更营养更健康:一大批“食药同源”新品种新产品出炉
曾经,追求产量、解决“吃饱”问题,是农科创新的主要目标。如今,面对国人生活中常常遭遇“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不均衡”等一系列新问题,上海市农科院展开了新的探索和突破。
“食药同源”是一个妙招。上海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指出,“食”“药”二宝,同根同源。古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如今科学家们发现,某些植物既可以食用增加营养,又有药用来治疗疾病。
眼下,正是水稻收获的时节。在市农科院众多的水稻新品种中,优糖稻系列受到市民消费者的特别关注。这是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抗性淀粉功能型水稻品种。其最大特点是富含高比例的抗性淀粉,是普通大米的数十倍,能有效抑制餐后血糖上升,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日常食用。
临床实验已证实,“优糖稻”具备调控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改善血脂、增强饱腹感并延缓饥饿、预防肠道疾病等多重功效。该成果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降糖大米”让“糖人”享口福的案例亦入选新时代健康上海建设优秀案例。
如今,上海市农科院已成功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质、高抗性的优糖稻新品种,并无偿提供给全国18个省市用于水稻育种研究,有效促进了优良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共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营养健康与多样化食物的需求。
近年来,秉承“尚农笃耕、至诚至新”的新时代农科精神,对标上海国际大都市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上海市农科院的科研团队深耕田间,深入实验室,研发出了优糖米、灵芝口服液、北虫草养生茶、大麦固体饮料、赏食百合等一批食药同源产品,用科技创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富含多种保健成分的花菜新品种,是保健蔬菜的关注热点。上海市农科院经过数十年研发,选育出富含萝卜硫苷的青花菜品种“沪绿70”和“沪绿90”,富含花青素的紫花菜品种“东方之紫”,富含维生素C的宝塔花菜品种“绿宝石”,富含叶酸的绿色松花菜品种“绿松一号”,富含β-胡萝卜素的橙色松花菜“沪橙松一号”,好看好吃又好种,既满足生产者的种植需求,又满足消费者通过饮食获得营养保健的目的,结合营养功能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实现农旅结合、三产融合和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作为一种珍稀药用真菌,桑黄在抗肿瘤、降尿酸、预防痛风、提高免疫、辅助降血糖等方面效果显著,成为食药用菌领域的一个新亮点。“沪桑2号”是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经过多年科技攻关选育出的具有高黄酮含量、高抗逆性的优良新品种,并于2020年通过上海市种子管理总站认定,平均产量较以往品种提高了一倍,栽培性状稳定。科研团队为长三角桑黄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品质提升和桑黄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再如“厨房里的药物”芹菜,富含芹菜素和丁基苯酞等药用活性成分。目前,市农科院园艺所专家阎君团队聚焦高芹菜素芹菜新品种选育与相关产品开发,已开发了营养富集的有机芹菜汁、芹菜籽胶囊等产品。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全民崇尚大健康的新时代,食药同源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前景广阔,空间巨大。”蔡友铭指出,“食药”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深深融合,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可以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我们要以用促研,研以致用,用食药理念改进生活方式,带动、引领、实现高品质生活。”
更美丽更健康:从藏红花面膜到阳台蔬菜的“三重价值”
今年9月5日至8日,第八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吸引了约6万名消费者到场。在中央展区的“云花”专区,一簇簇形态雅致的石斛干枝鲜切花或艳紫,或嫩黄,即便脱离水土仍保持着鲜活的色泽。这是云南石斛干枝鲜切花首次进入上海市场。
绽放的石斛花背后,是沪滇两地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2024年,上海市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花卉所与德宏鑫禾公司共同推动科技入滇、云花入沪,目前已研发观赏石斛新品种20余个,助力当地生产观赏石斛800余万盆,综合产值达3亿元,带动人均增收超1万元。
藏红花,则是现场备受关注的另一朵花。在市农科院花卉团队的科技支撑下,上海崇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红花产区,崇明区庙镇永乐村更被誉为“中国藏红花之乡”。目前,当地已推出了多款藏红花衍生产品,如藏红花面膜、藏红花香米、藏红花精油、藏红花茶、藏红花崇明糕、藏红花酒酿、藏红花纯露等。当地干部介绍:“不少游客到庙镇来玩,走的时候都喜欢带几个藏红花礼盒走,自用或送人都合适。藏红花面膜尤其受消费者喜爱。”
 ![]()
藏红花
“花卉不仅是商品,更是美好生活的载体。”市农科院一位专家表示。不管是石斛花,还是藏红花,它们是观赏品,也是保健食品,算得上是大都市“美丽健康”产业的生动案例。
据了解,作为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花坛花卉创新中心技术团队,过去十年来,上海市农科院聚焦我国特色花卉种源产业和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的重点、难点与关键技术,建立了“国家朱顶红种质资源库”和“上海市花卉种质资源圃”;选育百合、朱顶红、马蹄莲等花卉新品种27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全国农业丰收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农科院科技成果奖5项;获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与产品金、银、铜奖28项。
笔者注意到,与百合等花卉具有食用、保健、情绪价值三重功能类似,阳台蔬菜也成为市农科院创新突破的一个重点领域。目前,该院科研团队已开发推出一大批适合阳台的蔬菜品种、种植技术以及采后创新利用方案。比如,盆栽芳香蔬菜,可以作为居室内天然的香水瓶;多样的辣椒,既是随手可摘的调味佳品,也是阳台上色彩鲜艳的风景;救心菜,不择土壤、气候,营养丰富、食疗兼用,开水焯后可凉拌、热炒、炖菜、烧汤、涮火锅和泡茶等。作为“健康食材源、生态微环境、植物疗愈家”,阳台蔬菜将为市民开启“品质新生活”。
 ![]()
迷你辣椒
更安全更健康:监测技术不断升级,为餐桌筑牢科学防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农科院还与市卫健委开展紧密协作,发挥在科研、检测、人才队伍和设备设施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展了多项食品安全风险专题评估项目,共同筑牢本市食品安全的科学防线。
如今,食品安全监测技术早已突破“农药残留”范畴。比如,针对金针菇中单增李斯特菌,上海市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开展了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及消费全链条的危害特性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精准识别了该菌的污染路径,深入揭示了其遗传多样性及区域传播规律,并科学阐明了其致病风险及关键防控措施。
又如,市农科院专家团队开展了上海市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含玉米成分)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风险评估和上海市小麦粉及其制品中重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相关真菌毒素污染的风险评估工作,揭示了毒素的污染特征,并结合上海市居民膳食信息,建立了膳食暴露评估模型,评估了日常膳食摄入毒素的暴露水平,系统评价了毒素摄入的潜在健康风险。
市农科院还与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上海学龄儿童氯丙醇酯及丙烯酰胺的内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估》,并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在毒蘑菇检测鉴定技术研究领域开展相关工作深度对接,加强合作交流。
 ![]()
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
不仅如此,市农科院团队还圆满完成水产品专项和蔬果菌类监测新任务。该院承担了2024年水产类及其制品中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三)、2025年度蔬菜、水果、食用菌及其制品中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三)等重点监测任务。项目完成2285批次样品的检测工作,对样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进行了系统、精确的分析,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管决策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市农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系列相关研究工作,增强了该院在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与检验检测领域的影响力,拓展了合作途径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上海乃至全国性食品安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升了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服务能级,为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贡献了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
原标题:《上海市农科院:跳出农业“融合”出新,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栏目主编:周文吉
文字编辑:俞宏浩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黄勇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