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正常行驶的汽车突然警报大作,紧急变道避让——行车记录仪拍下的惊魂一幕显示,阴影中竟有人推车逆行在超车道上。这段10月26日发生在江西瑞昌的视频迅速引发全网热议,最初被误认为"推婴儿车"的拾荒老人,其精神异常状态与高速逆行的极端危险性,暴露出精神障碍群体监护体系的深层漏洞。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事件还原:一场误判引发的公共安全警报
![]()
image
视频中惊险避让的场景发生在10月26日凌晨的江西瑞昌高速路段。经交警核实,逆行者是一位推着拾荒小车的老人,所谓"婴儿车"实为装载废品的工具车。这种误判源于夜间视线不清与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刻板想象,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老人精神异常状态下闯入高速公路的极端行为。
![]()
image
瑞昌高速交警的处置堪称及时:发现险情后立即将老人带离高速,并联系家属及地方派出所协同处理。但家属到场后未说明老人独自外出的具体原因,这种留白折射出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的缺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本月12日,G5京昆高速刚发生74岁老人驾驶"老头乐"逆行致2死的事故,同类事件频发敲响公共安全警钟。
![]()
image
精神障碍老人监护:家庭责任与社会防线的双重缺失
家庭监护的失位在本次事件中尤为明显。我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监护人对精神障碍患者负有看护责任,但现实中监护人因精力有限、专业不足或经济压力等原因,往往难以持续履行监护职责。日本建立的"认知症支援推进员"制度值得借鉴,该机制通过培训社区专职人员,为认知症家庭提供日常看护指导与应急支援。
公共救助体系同样存在滞后性。交警的应急处置虽有效避免了悲剧发生,但缺乏事前预警机制。上海推行的"黄手环"计划提供了可行方案,该市建立易走失人员数据库,为精神障碍患者配发定位手环,当患者超出安全范围时自动触发预警。这种技防手段能弥补人防漏洞,降低高风险人群走失概率。
从误判到理解:破除对弱势群体的标签化想象
网友将拾荒车误读为婴儿车的现象,反映出公众对流浪者、精神障碍者的认知偏差。这种标签化想象可能导致两类危害:或是过度恐慌引发网络暴力,或是漠视真实风险延误干预时机。北京"大城小爱"公益组织的实践表明,通过定期探访精神障碍家庭、组织社区融合活动,能有效消除偏见,建立更客观的认知方式。
在荆州发生的"老头乐"逆行事件中,三位老人因迷路误入高速的实际情况,与网友最初猜测的"故意违规"相去甚远。这种认知差异提醒我们:在公共安全事件中,既要警惕风险,也应避免对弱势群体进行道德审判。
风险预防的社区解法:从"老头乐"惨剧到本次侥幸
建立高风险家庭档案是社区干预的基础。武汉百步亭社区首创的"特殊群体关爱档案"值得推广,该模式由社区民警、网格员联合筛查辖区内独居老人、精神障碍患者等高风险家庭,定期上门走访并提供应急联络卡。这种主动发现机制能提前阻断安全隐患。
构建多重防护体系需要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投入。深圳"平安守护"行动采用智能手环实时定位、网格员日常巡查、商户联防联报的三级防护网,2023年该市精神障碍患者走失率同比下降42%。这种立体防护尤其适合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监护难题,如江西瑞昌事件中的拾荒老人若佩戴定位设备,就能避免深夜误入高速的险情。
关怀不止于同情:构建更有温度的安全防线
精神障碍群体权益保护需要"三支柱"协同发力:家庭履行监护主责是基础防线,社区建立预防网络是关键支撑,公众消除认知偏见则构成社会环境保障。当前亟需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的社区照护政策加速落地,通过建立更多"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站",让专业力量介入高风险家庭的支持体系。
从江西瑞昌的拾荒老人到成雅高速的"老头乐"悲剧,每起事件都在叩问社会的安全网密度。唯有将法律约束、技术防控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公共安全与个体尊严的双重守护——这不仅关乎特殊群体的福祉,更是文明社会的底线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