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最近大家聊AI,总有点虚无缥缈的?要么是技术大神在天上飞,要么就是普通人在地上焦虑,担心饭碗不保。但中间那层,也就是一个公司到底该怎么具体地“AI起来”,好像聊得不多。
![]()
前阵子,扎克伯格的Meta不是搞得挺夸张吗?半年里,组织架构跟玩乐高似的,拆了搭、搭了拆,搞了四轮。外面的人看着都晕,感觉他比谁都急,生怕一觉醒来就被AI时代给踹下车了。
不过说实话,Meta那种神仙打架,离我们有点远。他们家大业大,试错成本低,咱们参考意义不大。
最近我倒是看到了两个国内公司的例子,猎豹和美图。他们的做法,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很适合咱们本土的创业者或者公司里的中坚力量琢磨琢磨。
傅盛和他的“猎豹特区”
![]()
猎豹这两年其实挺折腾的。傅盛这个人,你也知道,在互联网圈里算是“老炮”了,对趋势的嗅觉一直很敏锐。这次AI浪潮来了,他没有一上来就嚷嚷着要砸钱搞自己的大模型,也没让大家赶紧开发AI应用。
他的顺序有点反直觉,他先从“改造人”和“改造组织”开始。
你想想,在一个公司里,当老板说“我们要拥抱AI”的时候,第一个跳出来说“这东西不靠谱”的,会是谁?八成是技术团队。这不是他们笨,恰恰是他们太懂了,也太懂自己的位置了。AI能写代码,那我的价值在哪里?这是一种很本能的抗拒。
傅盛是怎么破这个局的呢?他没开大会搞动员,也没画大饼。他干了件特实在的事儿——自己下场学着用AI写代码。
他一个20年没碰过编程的CEO,就那么坐下来,装上各种AI工具,硬是自己琢磨着写了个小软件出来。然后,他开全员会,不是以老板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大龄编程爱好者”的身份跟大家分享:
“你们看,我这种老古董,靠着AI都能重新写程序了。你们说的那些问题,比如不专业、有Bug,我试过了,其实有办法绕过去。所以,这东西能用,而且必须用。”
这一招挺狠的。老板都成了半个内行,技术团队再想用一些技术术语当挡箭牌,就没那么容易了。
但光这样还不够,解决了“明着”的抵抗,还有“暗着”的消-"-。怎么办呢?
傅盛又搞了个更“过分”的决定:全员学编程。
这下公司可就炸了锅了。财务、行政、客服……谁都别想跑。一开始大家肯定是叫苦连天,觉得老板在瞎折腾。但神奇的事情慢慢发生了,客服的同事居然自己写了个小工具,优化了呼叫中心的流程;行政管车的,给自己搞了个车辆管理系统。最绝的是,CFO的助理,一个纯文科背景的人,写出来的程序比公司里的一些老程序员还好。
这一通“折腾”下来,效果拔群。大家不再把AI当成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东西能让一个普通人拥有“超能力”。思想的坎儿,就这么被夷平了。
思想通了,下一步是改造组织。这更难,动组织,就是动利益。傅盛没选择在矛盾重重的北京总部直接动刀,他学咱们改革开放,在西安搞了个“AI特区”。
这个“特区”的玩法,完全是野路子:
- 招人:不看你是什么名校毕业,也不看你有什么大厂履历,就看你是不是真的爱AI、玩AI。招来的一帮全是眼睛里有光的年轻人。
- 用人:没有前端、后端、安卓工程师这些传统岗位。所有人进去,统称“特种兵”。接到任务,就自己去跟AI商量,让AI当你的老师和助手。
- 效率:这个二三十人的小团队,战斗力爆表。据说以前北京总部十几个人干的活,他们一两个人配上AI就搞定了。
你看,这个思路多巧。他不是去改造一个旧世界,而是先创造一个新世界,让新世界的成功,来“引诱”和“倒逼”旧世界的人自己跟上来。
等思想和组织都理顺了,做什么样的AI产品,反倒成了最自然而然的结果。
美图的“意外之喜”
![]()
如果说猎豹的变革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阳谋”,那美图的故事,就更像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他们本来是为了赶时间,做一个叫RoboNeo的影像创作AI助手。当时内外部压力都很大,AI生成图片的赛道上挤满了人。美图作为老牌影像公司,只能进不能退。
时间紧,资源少,怎么办?他们只好“不按常理出牌”,搞了一套“反惯性”的工作流程。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个项目一个月就开发完了,一分钱推广没花,上线首月就搞定了全球百万月活用户。
这个结果把美图自己都惊到了。他们复盘后发现,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有多牛,而在于那套“反惯性”的工作方式:
- 需求大家一起想:以前是产品经理提需求,研发和设计来执行。这次不了,只有一个大方向,大家凑在一起边聊边做,谁有想法谁就提,快速验证。
- 没结果的会,不开:所有只为了同步信息、刷存在感的周会、汇报会,全部取消。沟通靠在线文档,决策靠拉个小群当场拍板。
- 人人都是“多面手”:在AI的帮助下,设计师也懂了点产品,程序员也参与了运营的讨论。每个人的职能边界都模糊了,一个人能干好几个人的活儿。
- 领导也得干活:项目里所有带头的人,都必须在一线承担具体工作,杜绝“指点江山”式的遥控指挥。
- 先上线,再完美:学习创业公司,先把最核心的功能做出来扔到市场上去,让用户来教你怎么做产品。
RoboNeo的成功,让美图的创始人吴欣鸿意识到,这套打法才是AI时代真正需要的工作方式。于是,他开始在整个公司里推广这种模式。
他们鼓励员工像RoboNeo项目组一样,组建小规模的“AI创新工作室”,在公司内部创业。同时,也在大力培养“AI多面手”,让设计师、程序员、运营都能在AI的辅助下,把自己的能力圈扩大好几倍。
美图的想法很清晰,未来公司不再是一个庞大的、层层汇报的金字塔,而是一个由很多个像RoboNeo项目组一样灵活、能打的小团队组成的联盟。
总结
你看,猎豹和美图,一个自上而下推动,一个从项目实践中自下而上总结,路径完全不同,但他们指向的方向是一样的:AI时代,真正核心的变革,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和协作方式的重塑。
从他们的故事里,咱们至少能品出几点味道:
- 想改变人的想法,最好的办法是先改变他的行为。让他亲手去用,去体验,比你说一百遍都有用。
- 未来,一个人的价值,可能不再是他最擅长的那项技能有多顶尖,而是他能借助AI,跨越多少个领域,解决多复杂的问题。
-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变革,先搞个“样板间”或者“特区”,在小范围内把新模式跑通,远比一上来就全面铺开要稳妥得多。
所以啊,AI带来的不仅仅是工具的革命,更是一场组织的革命。这场变革已经悄悄发生在我们身边了,希望这些案例,对你我,都能有点启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