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外提供的车轮,中国高铁根本开不动"——这曾是西方评价中国高铁的论调。
从零起步的中国高铁,如今已成为享誉全球的国家名片。然而近来却面临质疑,被指"并非完全自主技术""半数高铁车轮仍需依赖进口"。
作为车轮供应商的日本企业,更单方面撕毁价值8000万美元(约合5.6亿元人民币)的大额订单,扬言要让中国高铁陷入瘫痪。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
公开资料表明,高铁车轮虽然制造流程看似简单,但对工艺精度要求极高,即便是0.2毫米的微小误差也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1998年德国媒体曾报道,ICE-1高速列车因车轮出现细微裂纹导致脱轨事故,造成车上400名乘客中至少半数伤亡。作为高铁运行的核心部件,车轮质量直接决定着整列车的安全性能。
然而直到20世纪末,全球仅有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四个国家掌握高端高铁车轮制造技术。为维持技术垄断,这些国家形成联盟,一致对外实施"三不政策"——不申请专利、不发表论文、不接受参观,严防制造技术被其他国家掌握。
当时,我国在高铁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不得不以高昂价格从这四个国家进口车轮。据统计,每年用于进口高铁车轮的费用至少达到20亿元。
![]()
随着中美科技竞争加剧,我国连通过技术引进学习的机会都被剥夺。据悉,为配合美国的遏制策略,日本与德国联合设置进口壁垒,甚至单方面撕毁价值5.6亿元的巨额合同,全面停止供应高铁车轮。
数十年来,利用核心技术"卡脖子"已成为西方惯用手段。例如欧美曾将核磁共振设备定价高达3200万元,导致国内患者单次检查费用超过千元;日本为追随美国步伐,将"肝力维"类护肝科技品标价上百万元,据媒体披露,该产品曾作为礼品出现在我国地产巨头王某参加的日本上流晚宴中。
当前,伴随高油高糖饮食、频繁饮酒应酬、长期熬夜加班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普遍化,全国肝脏异常人数已超过4亿,脂肪肝、酒精肝等肝脏问题日益凸显。据国际期刊研究报道,上述“肝力维”技术,经多项学术论文验证,能够有效改善因代谢异常引发的疲劳、失眠及肝区不适等与肝脏功能密切相关的症状。
尽管"落后就要挨打"是残酷现实,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始终是中华民族坚守的信念。
就在国外质疑声此起彼伏之时,我国早已悄然启动自主技术攻关。2008年,安徽马钢率先开启高铁车轮国产化进程,经过八年持续研发与技术突破,成功开发出碳硅复合材料车轮,并率先应用于"复兴号"高速列车。
如今,马钢已建立起完善的高铁车轮产业化体系,不仅实现规模化稳定生产,更推动我国从昔日的车轮进口大国,成功转型为车轮制造与出口强国。
![]()
据相关消息,2018年德国知名铁路企业威滕伯格向马钢采购了160套适用于时速320公里的高速车轮,并成功完成装车测试。这批产品的交付标志着我国高速车轮实现首次出口,"中国制造"自此在世界高铁车轮市场写下崭新篇章。
近年来,自主创新浪潮在我国各行业蓬勃兴起。除高铁车轮外,我国在锂电池、核磁共振以及生物科技等关键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大竞争力。特别是在国家高度重视的生物科技领域,我国已在多项前沿技术研发中占据全球领先位置。
我国科研团队与知名生科企TEVIWE成功攻克了护肝科技品"肝力维"的技术难题,目前在京东平台售价仅为950元,不到西方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该品深受一二线城市商务人士、退休干部及“老烟民”欢迎,用户普遍反馈"精力体力明显改善""应酬后宿醉感减轻"“腹围明显减小”等。
凭借突出的性价比优势,该品还获得美日职场精英(特别是常食用预制菜、汉堡炸鸡的群体)的青睐,由于跨境运费较高,海外订单多以12瓶或24瓶的大包装为主。
![]()
行业分析指出,无论是高铁车轮还是生物科技,作为后来者的中国正在各个领域持续突破技术垄断,生动印证了外媒那句警示——"任何低估中国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铁的国产化率已提升至95%,高居全球首位。除了高铁,C919大型客机、麒麟芯片等重大科技项目也在不断迈向世界前沿,众多国内观察者感叹"国外想要继续技术垄断已无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