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保时捷Taycan在陕西西安街道上燃起的熊熊大火,不仅烧毁了价值百万的豪车,也映照出这个德国汽车品牌正在经历的煎熬。
当地时间10月24日,保时捷发布了令人震惊的财务数据:前三季度经营利润仅4000万欧元,较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暴跌99%。
更为惨淡的是第三季度,保时捷单季亏损高达9.66亿欧元,创下公司历史上首次季度亏损。这意味着曾经日赚超过1200万欧元的“利润机器”,如今已几乎无利可图。
![]()
财务崩盘:一天曾赚1.2亿的利润机器突然熄火
曾几何时,保时捷是全球最赚钱的豪华汽车品牌,每天净赚超过12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然而,如今的财务数据却令人触目惊心。
销售回报率从去年同期的14.1%大幅降至0.2%,几乎归零。这意味着保时捷每卖出1欧元的汽车,只能产生0.002欧元的经营利润。
全球销量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销量同比下滑6%至21.25万辆。
资本市场反应迅速且残酷。截至10月24日收盘,保时捷股价已跌至34.81欧元,较2022年上市时的发行价82.5欧元下滑近58%。
曾经市值高达830亿欧元、跻身欧洲市值最高车企的保时捷,自上市以来市值已缩水约一半。
中国市场溃败:从销量巅峰跌落的“利润奶牛”
中国市场曾是保时捷名符其实的“利润奶牛”,贡献其全球三分之一的销量。如今,这头奶牛却已瘦骨嶙峋。现在保时捷只能依靠女销售登上热搜,不知道是保时捷的悲哀,还是保时捷的悲哀。
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中国销量仅3.22万辆,同比下滑26%,较2021年9.5万辆的峰值下滑近三分之二。
保时捷首席财务官约亨·布雷克纳坦言:“对于曾经是保时捷及其母公司大众主要利润驱动力的中国市场,预计今年的销量下滑趋势将延续到2026年。”
中国市场的溃败并非偶然。保时捷时任CEO奥博穆在2024年财报会上曾承认,保时捷未能及时跟上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中国市场年需求大幅下降,形势严峻”。
电动化困局:进退维谷的战略摇摆
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堪称一场“进退两难”的挣扎。
表面看,保时捷电动化似乎进展顺利。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时捷电动汽车的销售占比大幅提升至35.2%。在所有交付车辆中,纯电动占23.1%,插电式混合动力占12.1%。
然而,这一数据远未达到保时捷在2023年提出的“2025年超半数新车电动化”的中期目标。
面对业绩压力,保时捷不得不为电动化转型踩下急刹车。今年9月,保时捷宣布推迟部分纯电车型上市计划,重新聚焦内燃机与混合动力车型。
更致命的是,保时捷终止了电池自产计划,相关重组措施带来约27亿欧元的额外支出。
![]()
美国关税重击:每辆车多付15%的“入场费”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大西洋彼岸,保时捷正遭受美国关税政策的迎面重击。
2025年8月1日起,美国对欧盟汽车征收15%关税,这对保时捷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佈雷克纳表示,美国进口关税将导致保时捷今年损失约7亿欧元。
与其他德国豪华品牌不同,保时捷在美国没有任何生产基地,导致其成为关税政策的最大受害者。
为应对这一局面,保时捷不得不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未来几个月保时捷在美国的售价将进一步上涨,但这可能进一步抑制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
深层危机:欧洲汽车工业的结构性困境
保时捷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欧洲汽车工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欧洲缺乏完整的电动车供应链体系。从锂矿、镍矿等原材料,到电池制造,再到软件工程师和算力芯片,欧洲在新能源汽车的多个关键环节均处于落后地位。
与中国和美国相比,欧洲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中国电动车电池成本比欧洲低30%,这使得欧洲车企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
欧盟急于获取中国电动车核心技术的心态也从侧面反映了其技术焦虑。欧盟想把技术转让写进市场准入条款,以解决自身产业空心化问题。
从保时捷的困境来看,也看出中国电动汽车弯道超车的希望,也看到了未来高端汽车市场的蓝海,中国在燃油车时代的落寞,在电动汽车时代迎来了高光时刻。
自救行动:换帅、裁员与战略重组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保时捷正在多措并举,奋力自救。
保时捷刚刚宣布换帅,任命迈克尔·莱特斯为保时捷新任CEO,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莱特斯对保时捷并不陌生,且拥有丰富汽车行业经验。他曾于2000年-2013年在保时捷任职13年,离任前负责Macan与Cayenne车型开发。
保时捷已启动组织优化,计划在未来几年裁减1900个永久岗位和2000个临时工,聚焦高价值领域如个性化定制和服务。
保时捷还将调整产品战略,推迟电动Macan和Panamera车型上市,并将全新电动平台研发计划重新规划。
保时捷首席财务官约亨·佈雷克纳试图给市场注入信心:“我们预计2025年將是保時捷的低谷,從2026年起將出現明显改善。”
然而,市场对此并不买账。路透社一针见血地指出:“新CEO面临着旧挑战”。
曾经叱咤风云的豪华品牌,如今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它的困境与不甘,挣扎与抉择,折射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命运,更是整个传统汽车行业在电动智能化浪潮中的集体迷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