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观平和崇福堂,历史的回响与信仰的传承。
在福建漳州平和的九峰古镇,有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庙宇——崇福堂。它不仅是当地居民心灵的寄托,更是闽粤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者。
崇福堂原名罗寨庵,坐落于九峰镇复兴村,背倚九和岭,前临九峰溪,左依平畴,右傍田园,风水极佳,有“雄牛卧地”之美誉。它始建于元朝,历经明洪武、清康熙、嘉庆等朝代的多次重修,至今依然保留着元末明初的建筑风格。
![]()
崇福堂采用歇山式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三间,为三进砖木结构,总面积达750平方米 。其建筑层次分明,屋面屋脊曲线顺滑,起翘流畅,极具闽南建筑特色。前殿较低,主殿高耸,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堂下台阶两侧刻有“洪武四年蔡二三娘及张德妹所献”字样,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堂内壁上绘有生死轮回及二十四孝图,画技精湛,色彩虽历经风雨有所斑驳,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古代民间艺术的魅力。
崇福堂内主祀东晋名相谢安及其侄子谢玄,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为“王公”“王孙” 。谢安,这位东晋时期的风云人物,在淝水之战中以卓越的智慧和果敢的决策,力挽狂澜,拯救东晋于危难之中。他长期隐居东山,后重新出山为官,“东山再起”的典故便源于此。后人敬仰他的爱国精神和勤政爱民的品德,将其尊奉为神祗,称“谢千岁”“谢王公”“广惠圣王”“广惠尊王”等 。唐朝陈元光将军率兵入漳时,将谢安的香火带入漳州,从此谢安信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结果。
![]()
关于崇福堂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罗氏先人是陈元光将军的部下,发现此地为风水宝地后,携带谢安香火到此定居,并在祠堂设立谢安像让族人朝拜。“王公”灵验,对百姓有求必应,引得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香火日益鼎盛。罗氏族人见此盛况,欣然礼让卧牛宝地扩建庵堂,并迁移广东定居,于是罗寨庵于明洪武四年扩建改为崇福堂 。为表达对罗氏先人的敬意,信众在庵堂对岸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罗氏庵,每年“王公”诞辰及普渡日,祭拜者必先到罗氏庵祭拜罗氏先人,再拜“王公” 。
如今,崇福堂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利用当地在台南、高雄等地人数分布较多的优势,它积极与台湾的谢安王公庙开展联谊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融 。2012年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谢安王公民俗文化节、2014年的海峡两岸中秋音乐晚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台湾同胞前来赴会,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情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信众们都会齐聚崇福堂,共贺谢安王公寿诞,场面热闹非凡 。而正月初八的尊王巡安活动,更是九峰古镇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身着节日盛装的信众们簇拥着“王公”“王孙”诸神金身,从“接官亭”出发巡城,执事者手持礼器,庙旗引导,鸣锣开道,童男童女抬着宫灯与花果,彩旗招展,彩车、鼓乐队及舞龙队伍随行,整个队伍绵延数百米 。巡安队伍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香焚不断,人们以此表达对东晋功臣谢安与谢玄叔侄的纪念,也寄托着祈福、避灾、祈求风调雨顺、保境安民的美好愿望 。
![]()
平和崇福堂,这座穿越了历史长河的庙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动人的传说故事,成为了闽南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它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传承着先辈们的信仰与文化,也在新时代中续写着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