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电影院、家庭影院银幕上为什么会出现色彩鲜艳、图像清晰逼真的电影画面?电视机、电脑显示器为什么能显示出照片和游戏、视频?
![]()
而这些视频、图像居然只需要一条HDMI信号线就能传输过去。
我们在聊8K硬盘播放机时候,经常提到一些新的视频编码格式,比如AV1、AVS3、H.265、VP9等,以及存在已久的BDMV、ISO、MKV、TS等常见媒体封装格式。
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
说来话长,事情要从20 世纪 80 年代讲起。
1、存储危急
当时计算机刚进入商用领域,却面临致命瓶颈:一张 256 色的 512×512 像素图像,未经压缩需占用 256KB 存储空间 —— 这相当于当时主流软盘容量的 1/4;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更头疼:卫星传回的一张遥感图像原始数据达数十MB,当时的硬盘根本无法承载。
现在感觉几十MB好像非常小,手机随便拍个照片可能都要十几MB,手机存储空间都有1TB的了,二十年前都不敢。比如二十多年前我用这个普拉斯版软盘,它的整体容量是也只有可怜的2MB……
![]()
![]()
配套的软驱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它来自1999年……
1999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所以必须找到压缩图像的方法,否则数字图像技术就是空谈。
1986 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与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联合成立 JPEG 工作组,集结了 IBM、AT&T、富士通等12家企业的工程师,目标是制定通用静态图像压缩标准。这场任务被业内戏称为 “给数字图像减肥”,却没人料到会引发持续十年的技术混战。
2、路线问题
工作组刚成立就分裂成两派:一派主张采用 “预测编码”,以日本富士通为代表,算法简单但压缩率低;另一派力推 “离散余弦变换(DCT)”,由 IBM 工程师威拉德・博伊尔牵头,理论压缩率可达 10:1,但计算复杂度极高。
争议焦点集中在 “实用性” 上。1987 年的工作组会议上,富士通代表当众质疑:“DCT 算法需要大型计算机才能运行,普通 PC 根本扛不住,这是实验室里的奢侈品!”
博伊尔团队没有争辩,而是带来一台改装的 IBM PC/AT—— 他们用汇编语言重写核心代码,将一张 1MB 的风景图压缩至 100KB,解压后画质几乎无差异。现场演示让反对声瞬间沉默,DCT 算法就此成为 JPEG 的技术核心。
这场胜利背后藏着更深远的布局:AT&T 实验室早已为DCT算法申请专利,却承诺向 JPEG 标准免费授权 —— 其真正目的是通过标准垄断后续硬件市场,这为后来视频编码的专利博弈埋下伏笔。
3、改变世界的 “.jpg”
1992 年,JPEG 标准正式发布,将图像压缩率稳定在 5:1 至 20:1 之间,一张 10MB 的原始图像可压缩至 500KB 以内。更关键的是,它首次实现 “有损压缩” 的智能权衡:通过忽略人眼不敏感的高频色彩信息,在体积与画质间找到黄金平衡点。
标准落地瞬间引发产业地震:柯达相机率先支持 JPEG 格式,销量半年内翻倍;NASA 的遥感图像传输效率提升 10 倍,火星探测计划因此提前两年启动;互联网雏形 ARPANET 上,JPEG 图片占比从不足 1% 飙升至 35%。
“JPEG 不仅是个标准,更是数字图像的通行证。” 博伊尔在 1994 年接受采访时说,他或许没料到,自己研发的 DCT 算法会成为未来30年视频编码的技术基石。
![]()
4、从图像到视频
1988 年,就在 JPEG 即将定稿时,ISO意识到:视频本质是 “连续的静态图像”,JPEG 的 DCT 算法完全可复用。于是 MPEG 工作组应运而生,目标是制定视频压缩标准。
MPEG-1 标准(1993 年发布)的核心创新,就是在 JPEG 基础上增加 “运动估计” 模块:通过对比相邻帧的差异,只编码变化部分,压缩效率较单纯的 JPEG 序列提升 3 倍。这个 “静态压缩 + 运动补偿” 的组合,正是 H.261、H.264 等后续视频标准的底层逻辑 —— 可以说,没有 JPEG 的 DCT 算法,就没有现代视频编码的诞生。
JPEG 的成功让欧美企业尝到 “标准垄断” 的甜头。尽管 JPEG 本身的核心专利免费,但配套的硬件解码芯片被 IBM、德州仪器垄断。90 年代末,中国彩电企业想支持 JPEG 显示功能,每台电视需额外支付 5 美元芯片专利费,这与后来 DVD 的18美元 “赎金” 如出一辙。
更隐蔽的是,JPEG 工作组在制定标准时,故意预留了 “专利兼容接口”。2000 年 JPEG 2000 推出时,欧美企业突然宣布:新格式的核心 “小波变换” 算法涉及 237 项专利,使用需缴纳每台设备 2 美元的授权费。
这个举动为H.265的专利混战埋下了种子。
5、内讧
2000 年,JPEG 工作组推出升级版 JPEG 2000,压缩效率比 JPEG 提升 50%,还支持无损压缩。但这场技术升级却成了 “自杀式进攻”:一方面,其编解码速度仅为 JPEG 的 1/3,当时的手机、相机根本无法适配;另一方面,专利费分成引发内讧 ——10 家企业各自成立专利池,收费标准从每台 1 美元到 5 美元不等,厂商根本不敢用。
最终,这个被工程师们追捧的 “技术优等生”,仅在数字影院、火星探测等小众领域存活。这场失败印证了一个真理:技术再先进,若脱离产业实际,终将被市场抛弃,这与后来红极一时的FLV因Flash衰落的命运惊人相似(好像只有80后才懂)。
当时央视推出一个叫《快乐驿站》的节目,很多春晚经典小品都被做成Flash动画,令人耳目一新。
![]()
6、中国如何破局?
2002 年DVD专利案暴发时,来自中国的工程师突然发现,JPEG 开创的 “DCT + 专利授权” 模式早已被欧美企业复制到视频领域。AVS 工作组成立后,高文院士团队的第一个突破,就是在JPEG的DCT算法基础上,发明 “整数变换” 技术,这样既保留了压缩效率,又可以弯道超车,避开欧美专利。
2006年AVS1标准发布时,专利费定为每台设备1元人民币,仅为 JPEG 2000的1/14。
更巧妙的是,AVS3 标准中,团队将 JPEG 2000 的 “小波变换” 与 DCT 结合,创造出 “混合变换” 算法,压缩效率比 H.265 再提升30%—— 这是对 JPEG 技术的继承与超越。
7、4K~8K时代
JPEG用DCT算法打开了编码世界的大门,而MPEG团队则沿着这条路,将静态压缩升级为动态编码。1993年MPEG-1与JPEG 同时落地,前者成为 VCD的核心(还是80后才懂……),后者统治图像领域 —— 两条线索最终在H.264身上交汇。
H.264(AVC)于2003年由 ITU-T 与 ISO 联合研发,压缩效率较前代提升 50%,基本是目前最常见的编码,不过AVC不支持8K分辨率,它一般会封装成mp4格式(比如“大姐姐.mp4”这种文件形式)。
H.265(HEVC)则是在2013年推出,支持4K/8K,但因专利混战(3个专利池收费),未来会怎么样还不好说,老蜗牛不敢妄加推断。
2013 年谷歌推出了VP9开源编码,性能比肩 H.265,不过只为了适配 Chrome和Android生态,感觉难成大器。
2018 年AOM联盟(谷歌、Netflix等)推出了一种势头强劲的开源编码AV1,压缩效率超过H.265而且还免专利费,经常会用MKV封装,发布在网络视频平台,国外的禁止访问就不说了,国内的B站等可以看到。
![]()
作为开源编码,AV1在同等画质下码率比H.264(AVC)降低约50%,比 H.265(HEVC)降低约30%。例如,8K 60fps 视频的AV1码率可低至 10Mbps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用电脑播放的话,硬解AV1 需较新的 GPU 或核显,比如Intel 11代及以上核显(UHD 700 系、Iris Xe)、Arc A 系列独显;AMD RX 6000 系(除 6500XT)、RX 7000 系;NVIDIA RTX 30/40 系;Apple M4 芯片。 软解解码8K AV1的话,对CPU性能要求比较高,而且你会发现风扇开始加速旋转,功耗显著增加。
而新款专业的硬盘播放机反而比性能更强的普通PC更能流畅播放(毕竟术业有专攻),被动散热片就可以轻松压制。
![]()
当然视频编码技术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影响力不是很大的,或者昙花一现的五花八门各种格式,普通家庭影院玩家和他们应该也没有什么交集,就不展开说了。
![]()
我们最常见的1080P蓝光原盘ISO或BDMV里封装的一般是H.264(AVC),一小部分是微软主导的基于WMV9升级而来的VC-1,压缩效率与H.264 接近,但解码兼容性较弱,因专利授权费比较高,2013年后被 H.264全面取代。
2015年4K蓝光标准发布后,H.265(HEVC)成为唯一法定编码.4K 视频分辨率是1080P的4倍,原始数据量达每秒1GB以上。H.265 通过64×64 可变编码单元(H.264 仅16×16固定单元)实现更高压缩效率,相同画质下码率仅为H.264的50%。
借助 H.265 技术,一部2小时的4K影片可压缩到50GB(双层蓝光碟容量),而H.264 编码需要100GB以上,目前的蓝光碟片装不下。
![]()
以上基本就是数字视频信号编码格式的演变简史了,我觉得未来短时间内AV1会成为主流8K视频编码标准。
但是只要三体人还没打过来,技术就不会停滞,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好、更强大的视频编码技术,也许是AV2,或者H.266……
至于媒体封装格式,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有兴趣的话可以留言,我们下次继续说)。不管怎么样,只要可以尽情地看电影就好,最后祝你玩得愉快。
免责声明:文中大部分资料搜集自网络,如有谬误欢迎批评指正,本页面采用的相关图文素材均来自公知平台,未进行版权审核,如存在侵权嫌疑,请权属方及时提示,便于我们修正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