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人自己压根儿就不认‘暹罗’,这到底是咋回事儿?那咱们中国人喊了几百年,岂不是喊了个寂寞?”
![]()
此话一出,可能有的朋友会呛声:“人家改名关你啥事?国名是主权,不是你家祖传的!这话说得不错。” 但是也有人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课本里写的‘暹罗’,人家压根儿没当真过?”
今天咱们就来捋一捋这段被历史课本一笔带过的“改名大戏” 一个国家,三次更名,背后藏着民族自尊的觉醒、身份认同的撕扯,甚至还有一位华裔总理,亲手把“中国印记”从国名里抠出去,上演了一出“认祖不归宗”的现实版反转剧,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开头,还得从几百年前开始说起…
![]()
那时候,今天的泰国还是一盘散沙,他们面临着多样化的局势。湄南河两岸,小邦林立,今天你称王,明天我建都,谁拳头硬谁说了算。直到1238年,素可泰横空出世,成了第一个真正由泰人自己建立的政权。他们管自己叫“素可泰”,在泰语里,意思是“幸福的黎明” 听着就透着一股子希望劲儿,对吧?
可好景不长。不到一百年,素可泰日渐势微。一位叫乌通的诸侯,干脆带着人马迁到大城(Ayutthaya),另起炉灶,建立了大城王朝。到了1349年,他索性把老东家素可泰给吞了,统一了中南半岛中部。这时候,国名又变了,叫“大城国”。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你发现没?他们压根儿没有“固定国名”这概念。首都搬哪儿,国家就叫啥。这就像今天你搬家到杭州,就自称“杭州人”,没人非得逼你一辈子叫“北京张”。对他们来说,国名是活的,跟着政权走,不是刻在石头上的标签。
真正的转折,是在明朝之时。
![]()
当时朱元璋一封诏书,直接册封大城国王为“暹罗国王”,这可把他们搞懵逼了,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称号,他们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注意,“暹罗”这两个字,是中文音译,可能源自梵语或古高棉语,但绝对不是泰语!可架不住大明是“天朝上国”啊!不敢公然违抗吧,当时谁敢和老朱为敌?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一看:大哥都这么叫了,那我们也跟着喊吧。久而久之,全世界都以为这个国家就叫“暹罗”。
但泰国人心里门儿清得很:我们不是“暹罗”,我们是“勐泰”。“勐”在泰语里是“土地”或“国家”的意思,“泰”就是“我们自己人”。
到了19世纪之时,时局又发生了变化。当时的英国人开着炮舰来了,枪口指着曼谷,逼着他们签订《伯尼条约》。谈判桌上,泰国代表认真地说:“我们是勐泰。”英国人一脸懵:“哈?不就是Siam(暹罗)吗?”
![]()
为了跟国际接轨,泰国只能咬牙认下这个“外号”。在1856年签《鲍林条约》时,官方文件第一次正式写上“Siam” 等于主动戴上了一顶别人织的帽子,但他们真没有办法。从此,“暹罗”成了国际通用名,但老百姓茶余饭后,还是习惯说“勐泰”。
就这样,“面上叫暹罗,心里认泰国”的状态,一直熬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个过程真的还特别的煎熬。
这时,一个极具戏剧性的人物登场了!他的名字叫,銮披汶·颂堪。
![]()
你可能没听过他,但他的身世简直像编剧写的:父亲是广东潮州人,姓吴;母亲是地道泰族。说得更简单一点,他血管里一半流着中国血,一半流着泰族血。可偏偏,这位混血总理,成了“泛泰主义”最狂热的旗手。
啥叫泛泰主义?简单说,就是主张所有讲泰语、文化相近的族群,比如老挝人、缅甸掸族、中国西双版纳的傣族,本是一家人,应该团结在“泰民族”的大旗下,共建一个“大泰民族共同体”。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这股思潮,和当时全球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同频共振。
1938年,銮披汶当上总理,手握军权,说一不二,而此时的他,说话更有分量。他越看“暹罗”这名字越别扭:“这名字是谁起的?中国人!我们凭什么用别人给的标签过日子?难道过着不觉得别扭吗?心里也不舒服吧!”
![]()
更关键的是,“暹罗”在泰语里毫无意义,而“泰国”(Prathet Thai)直译就是“泰人的国家” 既强调主体民族,同时又暗含“自由”之意(“泰”在泰语中也有“自由”含义,毕竟泰国是东南亚唯一没被殖民过的国家)。
时间很快来到了,1939年6月23日,当时国民议会全票通过:国名正式改为“泰国”!
消息放出来之后,舆论也是很快炸锅。中国学者一脸错愕:“我们叫了几百年的暹罗,怎么说改就改?”西方媒体则嗅到民族主义抬头的信号。而泰国街头的年轻人却热血沸腾,终于,我们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
二战爆发之后,銮披汶选择“抱日本大腿”,但这条路真的好走?为了向日本示好,他在1941年之时,和日本签下《日泰同盟条约》,允许日军借道攻打缅甸和马来亚,他这种想法,真的是非常天真,殊不知很快就要被打脸。作为回报,日本把之前被英法抢走的边境领土“还”给了泰国,看似占了便宜,实则埋下祸根。
![]()
1945年,日本战败,泰国瞬间慌了神:完了,我们会不会被当成轴心国同伙清算?这时他才意识到害怕!
为了“洗白”,新政府火速宣布:废除一切亲日政策,国名改回“暹罗”!摆出一副“我们和那个‘泰国’划清界限”的姿态,试图向盟国示好。
结果你猜怎么着?盟国压根儿没追究。为啥?因为泰国在战争后期偷偷和盟军有联系,还组织过地下抵抗运动,两边下注,居然赌赢了。
于是,“暹罗”这名字只用了四年,那么后来又怎么样了呢?1949年之时,军政府再次拍板:我们还是叫“泰国”!这个情况,说起来也真是特别的搞笑。
这一次,没人反对。因为大家终于明白:名字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人用的。它关乎尊严,同时也关乎国人的认同,更关乎“我是谁”,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回过头看,这场跨越百年的“改名拉锯战”,本质上是一场身份认同的觉醒。
早期用“暹罗”,是弱国面对强权的无奈妥协;后来改“泰国”,是民族意识的喷薄而出;中间短暂回调,是乱世中的生存智慧;最终定名“泰国”,则是主权国家对自我定义的坚定选择。
![]()
值得一说的,还是那位推动改名的华裔总理銮披汶,他一生力推“去中国化”:关中文学校、限华人经商、强调泰族优越性。可讽刺的是,他自己身上流着一半中国血。这到底是身份焦虑下的自我切割,还是纯粹的政治表演?根本没有人说得清楚。
今天,当你在曼谷街头捧着一杯冰椰青,慢悠悠走过大皇宫的金顶,或许不会想到,脚下这片土地,曾为“该叫什么名字”争执了上百年。
但正是这种对“我是谁”的执着追问,才让一个国家真正挺直了腰杆。
国名虽小,却是尊严的起点,如果连名字都没有,或者不确定性太多,试问国民又如何安定下来?
说到底,每个国家都有权决定自己叫什么。就像你不会允许别人随便给你改名一样,一个民族对自我称谓的选择,值得被尊重,对于此,您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