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江苏涟水的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69岁的王兴玉师傅骑着自己的三轮车,满载着新收的麦子往家赶。这忙碌而寻常的农忙景象,却让知情人感慨万分——谁又能想到,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十年前曾是一位肝癌晚期患者呢?
![]()
“术后复发,纯中药能治疗吗?”这曾是王师傅心中沉重的疑问。而十年来的生活,给了他答案。也正因如此,在2025年6月13日由郑州市卫健委主办、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承办的“袁氏三联平衡学术交流会”上,袁希福院长分享了王师傅的病历,为更多朋友带去一份参考和希望。
故事的开头,要追溯到2015年1月。当时还在工地干活的王师傅,突然感到右腹胀痛。家人不敢怠慢,赶紧带他到当地人民医院检查,结果被告知“可能是肝癌”。在CT科主任的建议下,他做了增强CT,最终确诊。
这个消息让一家人心情无比沉重,但他们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找一家大医院好好治疗。同年1月26日,女婿陪着王师傅来到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了肝癌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医生嘱咐要每月复查。
然而,就在第二次复查时,检查发现了小淋巴结。家人非常担心,急忙询问医生该怎么办,得到的答复是“问题不大,继续观察”。
等到4月24日第三次复查时,CT报告给出了更明确也更让人担忧的结果: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医生此时建议进行放疗。这个建议让王师傅和家人感到既失望又困惑:为什么第一次发现时不及时干预呢?
![]()
因为不愿接受放疗,王师傅决定尝试其他治疗方法。这时,他的女婿了解到了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院长。“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我是很相信中医的。当看到那样的结果后,我就想找中医治疗。我觉得中医不会做那种特别过分的宣传,所以知道希福医院后,我们就来看病了。”女婿回忆道。
2015年5月1日,王师傅找到了袁希福院长。此时,距离他手术结束已经过去3个月,但他的身体依然没有恢复过来。当时的他面色晦暗,感觉腹胀腰酸,从肚脐到胃口都疼,精神也很差。
转机在服用中药后开始出现。喝了一个星期的中药,他就感觉身上开始冒火、冒汗,浑身觉得有劲了。5月26日,服药一个疗程后复查,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灶由3.6×3.2cm缩小到了3.6×2.4cm。看到这个结果,他和家人都非常高兴,也坚定了继续下去的信心。
7月20日,服用中药两个月后,他再次找袁希福院长复诊。此时,除了伤口还有些发麻,他已经没有任何不适,脸色也由此前的晦暗转变成了暗红色。此后,他坚持服用中药,每次复查都显示淋巴结一次比一次小。
到2016年,身体状态良好的王师傅进入了春秋两季巩固服用中药的阶段。同年3月26日,家人分享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大概一周前,复查,淋巴结消失。现在各方面都好。”12月2日的复查报告也提示:肝光点密,脾脏、右肾未见异常。
![]()
康复带来的不仅是检查单上的正常指标,更是回归正常生活的底气。到了2019年7月12日复诊时,王师傅人长胖了,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两样。他的女婿向袁希福院长表示感谢时说:“现在完全好了,康复了,老人家身体特别好,天天给家里做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家里八亩地,种的水稻,都是他和岳母两个人一起插秧、浇地。那时候手术时只有120斤,现在足足长了20多斤,这都多亏了袁大夫。”
2024年4月26日,王师傅不辞辛苦,特地从江苏涟水赶到河南开封,参加了“郑州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暨2024龙年中国行开封站”公益活动。再次见到袁希福院长,他激动不已,两人的双手紧紧交握。
会后接受采访时,王师傅和女儿一起分享了自己的近况:“去年在县里做彩超,肝脾肾腹腔都正常。当时五十九,现在六十八九,正常生活没问题,家务活、帮帮小忙,没问题,老家乡下有地。” 从确诊时的阴霾,到如今在田埂上忙碌的身影,王师傅的十年,踏实而充满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